未成年子女打父母增8成 專家:7成有身心問題 母子衝突成主因
衛福部今日(25)舉辦「生命因理解而轉變-理解孩子,陪伴父母」終止家暴防治記者會。(李念庭攝)
未成年子女傷害父母案件逐年攀升!衛福部統計,未成年人傷害直系尊親屬通報案件(APV),2020至2024年從2358件升至4253件,5年成長逾8成。專家指出,未成年加害人有7成合並身心問題,且5成爲「母子衝突」,應及早介入、防止暴力越演越烈。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說明,APV案件中,未成年行爲人約7成有特殊身心狀況,且常合併兒虐、目睹暴力等童年逆境,需跨領域整合評估,且APV多非單次事件,未及早處理,可能持續惡化至成年階段,衍生親密關係暴力、老人虐待、重大社會事件。
臺灣大學社工系兼任教授劉淑瓊說明,APV案件是未成年子女使用言語、經濟、身體或情緒形式,對家長行使權力控制的行爲,常見虐待行爲包括謾罵、威脅傷害自己或他人、羞辱、肢體暴力等。
劉淑瓊針對194件APV案件進行研究,發現5成爲「母子衝突」,被害人76.8%爲女性(媽媽、祖母),3成爲「單親媽媽」;加害人(子女)78.3%爲男性,國中生就佔超過一半,國小生則佔約4分之1。
劉淑瓊說明,根據情境、原因不同,APV案又可分爲情境型、情感型、攻擊型及防衛型。研究中,以情感型佔5成最多,多與青少年情緒失控、童年創傷及身心議題相關,常是單向暴力,且難以預測。
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社工督導吳汶芳分享,曾收治一名15歲個案阿華,對同住媽媽、外公外婆施暴,半年內就通報5次。一開始是情緒失控、大吼、丟東西,最近一次通報是因持刀揮舞,家人報警後將阿華收治住院。
吳汶芳表示,APV案件常有固定脈絡,若沒有及早介入處理,可能演變爲更重大事件。阿華有輕度智能障礙、ADHD,父母離異後與媽媽及外公婆同住,國小就有人際互動問題,國中開始出現偷竊、拒學、網路成癮。由於從小常被家人謾罵,長大後開始回擊。
另外,研究也指出,未成年加害人3分之2有特殊身心狀況,國小階段相對嚴重、直逼8成,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2.7%、自閉症17.8%、有自殺意念或行爲16.4%;6成以上孩子遭遇童年逆境,33.8%曾受暴、15.5%有其他特殊創傷議題、14.6%曾目睹家庭暴力。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鄒輝穎表示,APV案件中,未成年行爲人常合併身心問題,包括過動、自閉症、智能障礙、情緒與行爲障礙等。精神醫療可以提供評估診斷、擬定治療計劃、協助個案資源轉介,最重要是及早積極介入、跨網絡合作給予協助。
張秀鴛表示,針對特殊需求兒少家庭,除了仰賴社政、教育、醫療體系合作,協助未成年人改善暴力行爲與情緒問題,提升家長的正向教養能力,更需要社會大衆的理解與支持,以支持取代責怪,讓孩子能在適切的資源中健康成長,也鼓勵家長能勇敢向外尋求協助。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被害人隱私,避免二度傷害。拒絕兒虐,請撥打110、11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拒絕家庭暴力,請撥打110、11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