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訪歐展開高層互動 陸學者:中歐處關鍵戰略調試期
大陸外長王毅6月30日展開對比利時、德國與法國的訪問。學者認爲,中歐正處戰略調整期,需加強互信與角色定位,爲雙邊關係注入穩定預期。(路透資料照)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6月30日展開對比利時、德國與法國的訪問。法新社稱,此行正值北京尋求強化與「老歐洲」關係之際,並認爲在中美緊張、川普迴歸背景下,北京希望穩住對歐關係。有大陸學者指,中歐正處戰略調整期,需加強互信與角色定位,爲雙邊關係注入穩定預期。
大陸官媒《環球時報》指出,王毅此行在布魯塞爾將與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在德國,將與新任外長瓦德福舉行會談,這是王毅自今年5月德國新政府上臺來首次訪德;在法國,將會見法國外長巴羅,後者曾於3月訪問大陸。同時,王毅期間還將與比利時首相德韋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分別會見、會談。
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理事長姜鋒針對王毅此行造訪的三站(德國、法國和比利時)認爲,三國在中歐關係都扮演着關鍵角色。他稱,德國在經貿與科技領域對大陸關係最爲緊密,因此中德對產業、技術等務實合作的探討尤爲關鍵。
姜鋒續稱,法國則更注重其全球地位和政治影響力,中法在戰略層面的溝通具有引導意義;雖比利時體量小,但作爲歐盟總部所在地,在金融合作及對中歐關係的「潤滑」方面能夠發揮獨特作用。他表示,加強與三國的雙邊互動,也有助整體推動中歐關係的穩定發展。
姜鋒分析,當前歐洲有三大恐懼:俄羅斯的安全威脅、被美國拋棄的焦慮以及被大陸追趕的擔憂。如何解除歐洲對大陸發展的「威脅感」,使其轉化爲「機會」,將是戰略對話的關鍵。同時,應在經濟、科技、教育、人文等領域落實具體合作安排,構建更成熟、穩定、均衡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此外,有多家媒體指出,中歐加強接觸時都會提到美國因素。法國24小時新聞臺此前稱,王毅此次出訪歐洲「尋求更緊密的關係,爲世界提供一個『穩定之錨』並抗衡美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指,中歐近期高層互動基於既定外交議程,具長期性與計劃性,並非爲應對美國壓力而臨時安排。雖對話難免涉及美國因素,但不代表中歐互動是針對美國。反而是美方奉行單邊主義,讓許多國家在國際對話中不得不處理與美國有關的議題。
王朔認爲,歐洲在與大陸互動時更注重自身利益,追求動態平衡;一方面與美國意識形態接近,另方面又不願在經貿上完全受制於美國。中歐密切溝通有助歐方更理性看待大陸,雙邊合作也不應簡化爲「借勢對付美國」,忽視中歐合作背後更深層次的全球治理邏輯和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