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旭:“40萬博士後”增強中國科研底氣
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是我國博士後制度實施40週年。日前有報道稱,目前我國共設立了8800多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站,累計招收博士後人員超過40萬人。在有關政策的積極推動下,博士後年度進站人數呈快速增長態勢,僅2022一年就招收3.2萬人,凸顯出我國對高端人才培養與發展的高度重視。
博士後制度作爲培養高精尖創新青年人才的關鍵舉措,“40萬博士後”這一數字背後,不僅是中國高層次人才體系建設開花結果,更表明我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已經打下了堅實基石。
“40萬博士後”意味着什麼?首先,這代表着我國人才培養體系的持續完善與升級,通過橫向擴大中國“人才金字塔”展現了中國科研體系的韌性和活力。博士後制度作爲中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着“承上啓下”的關鍵角色。它既是博士畢業生從學術研究走向獨立科研的橋樑,也是培養未來學術“帶頭人”和科技領軍人才的重要平臺。2020年,教育部提出擴大博士後招收規模,將博士後作爲高校師資的重要人才儲備資源。這一舉措進一步推動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使用與篩選機制上的一體化,降低了人才引進與人員錯配的風險。這標誌着中國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規模化的體系,能夠爲中國科研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其次,博士後研究人員作爲科研創新的強勁引擎,爲中國科研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發展機遇。在過去的40年中,博士後在中國科研體系中扮演着“先鋒隊”的角色,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近年來,他們更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制約行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突破性作用。作爲遍佈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醫學、農業等各個學科領域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超過40萬人的博士後規模,在中國科研體系中的各門類形成了人才梯隊,不僅推動科研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化,也爲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提供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土壤。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生物醫學與材料科學、量子計算與物理學……跨學科的思維碰撞,“挖”出了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原石”,也爲解決複雜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博士後流動站和工作站的設立,就是這些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和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們交流合作的最佳平臺。可以說,“40萬博士後”背後一整套政策引導、人才培養流動、科研交流、轉化產出的體系,是中國科研不畏封鎖、披荊斬棘的底氣來源。
如今,博士後正從“流量”逐漸成爲我國科學發展的“增量”。放眼全球,中國超過40萬人的博士後人才規模,也預示着中國在科研突破和國際科研影響力方面的全面崛起。
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博士後成爲應對國際科研挑戰的“生力軍”。過去,國際科研合作往往以歐美國家爲核心,其政府和企業對科研投入巨大,在科研成果的分享與認證體系方面也起步較早,一度形成了人才“單向輸入”的格局。然而,隨着中國科研實力的崛起,這種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作爲“人才金字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博士後羣體背靠產業,形成了信息化網絡化程度高、科研轉化落地快、耗材成本低等方面的優勢,藉由規模的擴大釋放出了巨大的科研紅利,也爲中國參與國際科研合作提供了更多優質資源。
早在2012年,國家就已開始通過博士後國際交流計劃,不斷提升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學術水平、科技創新和國際交流能力,逐步加大外籍(境外)和有留學經歷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科研團隊中的比例,拓展博士後國際視野,提高博士後國際化水平,中國在國際科研合作中的影響力也水漲船高。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在擴展後的自然指數貢獻份額中連續三年位居全球首位,且增長比例較高,顯示出中國的人才與機構在高質量科研產出方面能力正不斷提升。此外,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科研合作也在持續加深,廣泛佈局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從2015至2023年,涉及中國和至少一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自然科學研究論文數量增加132%。通過科研人員的頻繁往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構建起愈發緊密、互利共贏的科研生態體系,爲全球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作者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