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泉:上合組織樹起新型國際關係典範
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舉行。這將是中國第五次主辦上合組織峰會,也將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峰會。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4年來,始終秉持“上海精神”,不斷成熟壯大,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成功走出一條順應時代潮流、契合各方需求的區域合作道路,樹立起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以此次天津峰會爲契機,上合組織必將進入更加團結、更重協作、更富活力、更有作爲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上合組織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新型國際組織,遵循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爲主要內容的“上海精神”,體現了真正的多邊主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上海精神”順應時代潮流。“上海精神”堅決反對霸權霸道霸凌,強調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呼應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心聲,激發了成員國加強合作、共同行動的意願。上合組織建立了平等磋商體系,包括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政府部門領導等定期會晤機制,促進成員國深入瞭解彼此觀點與關切,增加互信和互諒,使決策更加公平合理和穩慎周全。
“上海精神”契合各方需求。每個國家都擁有謀安全、促發展的願望,加強安全合作的前提是加強互信,加強務實合作的前提是體現互利。以犧牲和貶損個別國家而作出的決策或規則難以長久,爲出現矛盾和衝突埋下隱患。上合組織推動成員國加強合作與友好關係,促使其將本國需求與各方需求相結合,使本國利益與地區整體利益相適應,從而爲其發展提供良好的域內環境。
“上海精神”樹立國際關係典範。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文明和文化背景差異較大,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彼此應尊重國家主權,謀求共識而不是強加意志,加強合作而不是進行博弈,致力於維護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尊重文明多樣性,促進文化包容互鑑和民間友好情誼。這種新型國際關係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也有利於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每個國家既是“上海精神”的踐行者,又是“上海精神”的火炬手,推動“上海精神”在歐亞大陸乃至全世界得到更廣泛的認知、認同和踐行。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曲折演進之際,上合組織肩負着團結引領“全球南方”、共建更加公正合理世界新秩序的歷史使命,其積極與聯合國、金磚國家等國際組織和機制加強合作,爲全球發展治理提供新路徑。
第一,讓世界多極化更加平等有序。上合組織集合了全球重要的自然資源生產國、消費國和快速增長的市場,其人口占全球近一半,經濟總量佔全球約四分之一,其成員國通過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成功合作證明,多極化世界不僅可能,而且更具包容性、開放性和可持續性。上合組織是世界多極化的產物,更是推動這一進程的關鍵引擎之一。隨着上合組織發展壯大,世界多極化進程將進一步提速。
第二,讓經濟全球化更加普惠包容。上合組織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並努力使其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各方。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聚焦共同利益,在基礎設施、產能合作、綠色經濟等領域推進務實合作,促進互聯互通,降低貿易和物流壁壘,確保區域供應鏈穩定與開放,推動數字經濟包容性發展,在綠色轉型中創造新合作機遇,表明上合組織正在成長爲充滿活力的世界經濟新增長極。
第三,讓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公正合理。上合組織爲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基礎和實踐經驗。上合組織致力於在全球治理中引入更多非西方視角和關切,積極探討和提出符合成員國共同利益的規則倡議,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踐行不針對第三方、以共同發展爲目標的新合作觀,創建謀求共同安全與發展、體現平等與公平的多邊合作新範式。
“上海精神”等新理念與金磚精神、絲路精神、中國—中亞精神等“全球南方”合作新理念融合發展,推動國際關係平等化、國際合作夥伴化。中國與上合組織大多數成員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並就共建“一帶一路”和命運共同體達成了共識,從而有力推動了上合組織域內形成更加緊密的夥伴網絡、更加磅礴的南南合作合力,上合組織命運共同體將成爲引領“全球南方”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典範。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秘書長、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王曉泉)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