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身:巔峰時因“生活作風問題”跌入低谷,晚年堅決不回八一廠
王潤身是我國著名演員、表演藝術家、老戲骨,在他從藝的數十年生涯中,他給觀衆帶來了太多優秀的作品。
從《激戰前夜》到《長空比翼》,再到《戰上海》、《回民支隊》、《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北斗》、《春眠不覺曉》、《不該發生的故事》、《鞘中之劍》等等,都是深受觀衆喜愛的口碑佳作。
其中,他在《林海雪原》中扮演的“楊子榮”一角惟妙惟肖,一句“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的臺詞,更是至今令人難忘!
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位老戲骨的演藝生涯其實走的並不順暢,甚至在巔峰時因爲“生活作風問題”不得不暫時被中斷事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他晚年又爲何堅決不回八一廠工作?
一、
王潤身出生於1924年,是河北保定雄縣人,他在雄縣昝崗鎮的一個藝術家庭中長大。
他祖父名叫王振元,王振元藝名老毛賁,是西河大鼓北口“王派”的創始人。
他父親名叫王魁武,王魁武藝名小毛賁,也是一名西河大鼓藝人,是“西河大鼓北口“王派”的第二代傳人,在當地小有名氣,後來被國民黨還鄉團殺害。
王潤身出生時,他父親王魁武已經步入中年,對於能夠在中年階段獲得一個兒子,王魁武非常高興,他特別注重對王潤身的培養。
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加上從小在藝術家庭中長大,耳濡目染,王潤身也非常喜歡藝術。
作爲王家的子嗣,王潤身小時候曾夢想着可以接棒他的父親,成爲西河大鼓北口“王派”的第三代傳人,將這一門藝術發揚光大。
對於王潤身的這個想法,他的父親當頭給他澆了冷水,執意不讓他學習西河大鼓,讓他學好文化知識,將來能成爲一個幹大事的人。
在他父親的要求下,王潤身進入了學堂上學,他最初是在家鄉的官學讀書,後來因爲時代等原因,他又轉入私人學校。
和現在的學校一樣,王潤身那時候上學也要學多門科目,國文、算術、歷史等等,經過多年的學習,王潤身擁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
在那個年代,能夠上學已經非常不容易,像王潤身一樣能在學堂專心學習多年,他成爲了同齡人中少有的“文化人”。
雖說王潤身上學後一直在非常認真的學習文化知識,可他並沒有放棄學西河大鼓的念頭,看到他始終不願捨棄學這門藝術的念頭,最終他父親默許了讓他學習西河大鼓。
二、
得到父親的准許後,王潤身開始跟着他的父親學習西河大鼓,從彈撥三絃到拉二胡,在他父親手把手的悉心教導下,他很快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爲了讓王潤身更好的接觸這門藝術,瞭解這門藝術的表演形式,在王潤身的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他父親開始帶着他走街串巷,到處演出。
憑藉着超高的藝術天賦,加上對這門藝術的熱愛和癡迷,王潤身很快就能在臺上獨當一面,能夠一邊彈拉一邊說唱,成爲了稱職的西河大鼓藝人。
除了西河大鼓以外,王潤身年少時還曾特意去學過武,跟隨當時的武林名家高振東學習“形意門派”的武術。
在武術方面天賦同樣特別高的他,每天勤學苦練,很快就成爲了一名“高手”,無論是拳腳功夫還是刀槍棍棒都能耍的有模有樣。
後來王潤身又學習了“五形拳”,同樣把這門功夫學得非常好,每次跟隨他父親外出賣藝時,閒暇之餘他都通過練武來消磨時光。
1947年,國民黨部隊來到王潤身的家鄉昝崗鎮,王潤身不願同流合污,便離開了家鄉。
他去到大清河以南的冀中軍區,加入了冀中軍區十分區北進文藝工作隊,隨後正式參軍入伍,成爲了當地文工團的演員。
因爲入伍之前他就有着豐富的表演經驗,藝術天賦特別高,還練過無數,能耍槍弄棒,進入文工團後,他迅速成爲了文工團的藝術骨幹。
就這樣,曾夢想着將西河大鼓給發揚光大的王潤身,機緣巧合下成爲了一名演員。
三、
1952年,在冀中軍區的文工團發展了幾年時間後,因爲所在文工團被整編,王潤身被調往華北軍區文工團。
華北軍區文工團當時聚集了不少非常優秀的實力派演員,包括大家後來熟悉的田華、張良、李炎等著名演員,在這裡,王潤身每天都和這些實力派演員們一起表演,表演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在華北文工團發展期間,頻繁活躍在話劇舞臺上的王潤身,參演過不少經典話劇。
從《赤葉河》到《爲誰打天下》,再到《白毛女》、《劉胡蘭》、《戰線南移》、《戰鬥裡成長》等等,這些作品都取得了熱烈反響。
其中,他在《戰線南移》這部作品中扮演了一個偵察參謀,因爲把角色塑造得特別生動,在參加全國話劇匯演時,還獲得了一等獎和三等功,而《戰鬥裡成長》這部作品則讓他獲得了二等獎和三等功。
1955年,在華北文工團發展了3年時間後,因爲文工團又被整編,王潤身再次經歷了工作調動,被調往瀋陽軍區抗敵文工團。
當時和王潤身一起被調往抗敵文工團的還有田華、王心剛、張良、李炎等實力派演員,他們再次成爲了同事。
不過,和之前在其他文工團發展數年時間的經歷不同,進入抗敵文工團第二年,王潤身便和田華、王心剛、張良等人離開這裡,他們又一起被調入了八一電影製片廠。
加入八一廠,這也意味着王潤身從之前一直活躍的線下舞臺,走上銀幕,不再侷限於區域性觀衆,而是面向全國觀衆。
四、
王潤身加入八一廠沒多久,八一廠爲了更好的管理和幫助演員發展,成立了演員劇團,王潤身加入了演員劇團。
在八一廠的力捧下,他很快參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激戰前夜》。
因爲之前沒有拍戲的經歷,在拍攝《激戰前夜》這部作品時,王潤身沒少耗費精力。
有一場戲是在水銀燈下拍攝的,在拍這場戲時,王潤身非常緊張,好在導演一直在鼓勵他,對他說:“你別太緊張,平時怎麼演就怎麼演,不要被燈光場面給影響......”
在導演的安撫下,王潤身慢慢克服了內心的緊張心理,輕鬆自如的在鏡頭面前表演,最終完美的完成了這場戲。
這部戲拍完後,王潤身也適應了拍攝電影的過程中,適應了電影演員的身份,開始頻繁活躍在電影行業。
從1956年開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王潤身,接連拍攝了不少影片,儘管大多數時候扮演的都是配角,但他塑造的很多角色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長空比翼》中,他扮演了飛行師長一角,爲了把片中的一場滑冰的戲份拍好,他特意在寒冬臘月跑去學習滑冰,摔了無數個跟頭,最終呈現出了完美的表演。
在《戰上海》中,他扮演一名老班長,拍攝該片時,他頭戴鋼盔身穿全副武裝,在七月酷暑的陽光下拍攝,每次拍完汗水都能把衣服給溼透,最終讓畫面看起來無比真實......
隨着參演的作品越來越多,王潤身漸漸在演藝圈站穩了腳跟,也迎來了他的爆紅機會。
五、
1960年,八一廠計劃把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改編成電影,並且將這部作品列入了重點影片拍攝計劃之中。
在爲這部作品選角時,爲了挑選“楊子榮”一角,八一廠進行了多次篩選,最終選定由演技和相貌都沒得說,且有一定武術功底的王潤身扮演該角色。
成爲“楊子榮”這個角色的扮演者後,王潤身深知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爲此,他特意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閱讀了原著小說,反覆鑽研角色的形象和心理特徵。
經過他的研究,他認爲這個角色一定得有點“江湖味”,這樣才能讓這個角色更加生動立體的呈現出來。
爲了把角色演好,他特意去了長白山探訪看山的那些老人,那些人都是昔日的土匪,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模仿,他逐漸摸索出了扮演“楊子榮”一角的精髓。
和現在的影視作品拍攝不同,現在很多作品在拍攝時都採用室內佈景,最終用特效來製作,但當時並沒有這樣的技術和條件去支持。
爲了拍攝,王潤身跟着劇組去到長白山實地拍攝,在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氣中,每天在雪地裡跋涉,冒着嚴寒拍攝,條件十分艱苦。
好在,王潤身的付出並沒有白費,他在拍攝時把“楊子榮”膽大心細、臨危不懼、威武不屈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並且將該角色賦予了他認爲需要有的“江湖氣”。
《林海雪原》這部影片上映後,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引發了萬人空巷的觀影熱潮。
而隨着這部影片的熱映,把“楊子榮”一角塑造得活靈活現的王潤身,也成功憑藉該片迅速走紅,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實力派演員。
憑藉《林海雪原》爆紅後,王潤身後來又接連參演了不少經典影片,例如《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等,反響都非常熱烈。
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他如果可以一直順利的發展他的事業,他必定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只可惜,他很快遇到了事業瓶頸期。
六、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因爲時代原因,王潤身被打上了生活作風問題有問題的標籤,遭到了那些人的質疑和批鬥。
因爲“生活作風問題”,他被迫離開八一廠,被遣返回他的老家雄縣昝崗鎮參加勞動改造。
而在他回到老家沒多久,他的第一任妻子便患上重病,沒多久便因病離開了人世。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裡,王潤身都是在他的老家度過的。
幸運的是,雖然被打上“生活作風問題”的標籤,可王潤身老家的鄉親們都非常相信他,對他頗爲照顧。
那時候,他每天除了完成勞動的工作任務以外,就在當地的業餘劇團和當地的演員們一起表演,一直在不斷的磨練演技,爲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王潤身身上莫須有的那些標籤終於被一一摘除,但他並沒有第一時間回到演藝圈發展。
直到1978年,長影廠在籌拍《北斗》這部影片時,曾在華北軍區文工團和他共事過的導演周予,邀請他參演這部影片,他纔再次回到演藝圈。
而王潤身也沒有讓昔日的同事失望,在這部影片中,他一人分飾二角,把老實被地主逼瘋的農民“申多餘”和說書盲人“安兆祥”兩個不同形象的角色塑造得非常好。
因爲在該片中的突出表現,次年,王潤身被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再次成爲了職業演員。
兜兜轉轉十多年,最終王潤身還是如願回到了演藝圈,繼續發展他喜歡的演藝事業。
七、
1979年,進入長影廠的這一年,王潤身不僅事業上迎來了新發展,感情上也有了新收穫。
進入長影廠後,王潤身遇見了同樣在長影廠發展的劇場播音員王蘋,兩人一見鍾情,很快便成爲了知心朋友。
後來王潤身迅速和王蘋陷入愛河,同年,處於熱戀中的兩人,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再婚後,王潤身繼續活躍在演藝圈,接連又拍攝了不少影片,例如《不該發生的故事》、《春眠不覺曉》、《我不是獵人》、《舞獅人傳奇》、《男性公民》等等。
除了拍攝長影廠的作品以外,他後陸續受邀爲珠影、峨影、西影等單位拍攝了不少作品。
除了活躍在電影行業以外,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着電視劇行業的飛速發展,王潤身也進入了電視行業發展。
演技精湛的他,先後參演了《女人不是月亮》、《張學良將軍》、《光榮街十號》、《武裝特警》等作品,反響都特別好。
值得一說的是,在王潤身迴歸演藝圈後,他早年工作過的八一廠,曾多次邀請他回去發展,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爲當年在八一廠經歷的那些事情,面對八一廠的邀請,王潤身選擇了拒絕,堅決不回八一廠工作。
至於王潤身到底爲何始終不願回八一廠,是不是和當年的事情有關,這一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2007年1月11日,爲了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00週年,國家廣電總局決定對50名“優秀電影藝術家”進行表彰,其中便有王潤身。
而讓人遺憾的是,同年9月27日,給觀衆帶來了衆多經典作品的著名演員、表演藝術家王潤身,因心臟功能衰竭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83歲。
2025年,距離王潤身離世已經過去了18個年頭,儘管江山代有才人出,近些年演藝圈涌現了不少優秀的年輕演員,但對於這位老藝術家,大家依舊沒有忘記。
尤其是每當提起《林海雪原》這部影片,每當提起“楊子榮”這個角色時,大家腦海裡都能第一時間付出他的身影。
作爲一名演員,能夠讓角色活在觀衆的心裡,讓觀衆經久不忘,王潤身絕對是稱職和值得令人敬重的!
友情提示:創作不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文章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