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瑜:新能源期待政府多關愛

臺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13日正式宣佈,投資上百億元打造的彰濱工業區臺塑尖端能源2.1GWh電芯及模組廠完工量產。(王莫昀攝)

臺塑新智能透過子公司臺塑尖端能源,斥資上百億元打造彰濱工業區2.1GWh電芯及模組廠正式完工量產,爲全臺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臺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未來5至9年將再投入逾400億元擴建二期,也向政府喊話,期待政府多關愛新能源產業。

王瑞瑜表示,全球儲能與電動車產業持續成長,臺塑新智能2023至2024年建廠期間與業界緊密交流,提前掌握市場動態與訂單。目前已確認出貨規模涵蓋100MW/350MWh大型儲能案場、電動大巴量產電池包與電動物流車測試電池包等,更憑藉臺灣國產優勢搶佔全球AI商機,成功研發美國資料中心專用緊急備用電源(UPS)電池系統。

臺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彰濱廠今年剛在爬坡階段,營收目標努力向100億元挺進,明年更希望做到150億元,滿足國內需求後,會將觸角進一步向外延伸,瞭解印度、越南等市場需求,啓動二期擴建,希望讓國產電芯產業,成爲下座護國神山。

劉慧啓補充說,一期主要建立本土供應鏈,同時發展日、韓、東南亞市場,現已陸續接獲儲能爲主的訂單,並進軍美國AI市場。二期主要放眼國際市場,第4季啓動建廠規畫。已在明志科大設置固態電池試量產線,進行次世代電池的開發。

王瑞瑜指出,新能源產業攸關臺灣邁向淨零碳排重要一環,但2022至2024年平均每年進口電芯高達2.9GWh,且90%來自大陸,金額高達227億元,亦即電芯主要靠國外進口,如果國與國有磨擦時,臺灣的電芯供應就會出問題。

大陸從2006年開始對新能源車補助,還推出十城千輛的電動大巴計劃;美國前總統拜登3、4年前發現大陸補助新能源,也啓動對新能源車或儲能的補貼;歐洲則有許多國家鼓勵公部門設充電樁,王瑞瑜表示,臺灣新能源若要揮軍國際,便亟需政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