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我們真的瞭解地球嗎?誰在攪動它?
人類太年輕,面對46億歲的地球連灰孫子都輪不上。儘管都擠在地球表面,卻並不妨礙我們自稱是“征服地球的萬物之靈”。近來又進了一步,有人在國際權威刊物上聲稱:在推動地球系統變化上,人類已經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了自然界,這是真的嗎?
當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有兩種走向:一種是聚焦在人類尺度上,另一種是探索地球系統變化的自然規律。前者爲人類尋找可持續發展道路,受到國際社會重視。但地球系統演變的時空尺度遠遠超越人類尺度,只有探索自然界自身的變化規律,人類才能科學應對地球系統的變化,這就是第二種走向。
就科學與人類未來發展而言,兩者都重要。但當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主要還侷限在地球表層,需要進一步拓展視閾,從地外宇宙、地球深部和微生物三大方向去探索地球系統演變的驅動機制。
地外宇宙
研究社會歷史要了解國際背景,探索地球演變也必須研究地球以外的因素。我們只知道小行星撞擊造成了恐龍滅絕,其實隨着航天技術和天文科學的飛速發展,科學家發現從小行星帶到銀河系都有自己的演化歷史,都可能影響地球。
3500萬年前小行星帶的“動亂”,在西伯利亞和美國東岸各留下了上百公里大的撞擊坑,很可能造成了3400萬年前南極冰蓋的形成;200多萬年前太陽系穿過銀河系裡寒冷的“星際雲”,失去太陽風保護的地球直接暴露在宇宙輻射下,可能促成了北極冰蓋的產生。認真對比可發現,地球歷史的重大氣候環境事件,可能都有地外因素的作用。
地球內部
近年來發現,地球上的水、碳循環都有深部過程,地球內部含有的水和碳比表層高出幾個數量級。而地球各個圈層之間,最大的界面不在地表,而在地幔的底部,也就是地幔和地核的界面。
地核主要成分是鐵,地幔則主要是硅,外核與下地幔的比重差異遠遠大於地殼和大氣、海洋的差別。兩者之間不但有1000—2000℃的溫差,還有百倍於珠峰的高差,因此地幔與地核的界面是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的熱點。這個地球深處界面我們至今瞭解不多,但是推想地球表層20億年前的“大氧化作用”和驅動表層構造旋迴的全地幔環流,都有地幔底部過程的反映。
微生物
地球表層系統的演變也有內部過程的推動,主要就是生物圈和地圈的相互作用。我們認識地質歷史,歷來把重點放在動物演化上,地質年代就是根據動物化石劃分的。但是生命科學的進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從今天地球上的生物量看,植物佔地球生物圈的4/5,微生物佔1/7,動物只佔1/200, 植物和微生物纔是生物圈的主體。更驚人的是,地球上70%的微生物都在深海沉積和陸地土壤以下,屬於岩石和地層裡的“深部生物圈”,且90%以上都處於長期休眠狀態。它們是地球上最早、也是最基層的生物,但離人類視閾太遠,在地球系統中所起的作用至今未被人類重視。
現在回到我們的問題:誰在推動地球表層系統的變化?系統外面既有地球以外的宇宙因素,又有地球裡面的深部因素;在表層系統內部,推動力主要是生物圈和地圈的相互作用。無論內因還是外因,都有突出環節構成地球系統研究的弱點甚至盲點。
人類智力的演化產生、尤其是科技的發展,爲地球系統演化提出了新問題,而且今後會更加尖銳;但人類畢竟還是生物圈裡的一個物種,人類活動至今還是在地球表層系統。因此,一方面要加緊研究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必須探索地球系統演化的自然規律。
如果以爲在如今的地球系統變化中,人類已成爲主角,因而忽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那將是盲人瞎馬,把人類對地球系統的認知引向危險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