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美聖地「伏見稻荷大社」其實很陰? 蔡桑揭密「氣場不對」的真相
▲伏見稻荷大社千本鳥居是衆多臺灣遊客必訪之地(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舒懷緯/綜合報導
京都的「伏見稻荷大社」以其壯觀的「千本鳥居」聞名於世,是臺灣遊客及網紅們必訪的拍照聖地。然而,許多遊客在參訪後,卻常感到一股「說不出的怪異」,覺得「氣場不對」,甚至用「很陰」來形容,近日在Threads引發不少討論。對此,民俗學博士蔡桑(蔡亦竹)在其節目《蔡桑神鬼夜話》中,解釋了「伏見稻荷大社」陰從何而來,並揭示了這份神秘氛圍背後的歷史與信仰根源。
蔡桑在節目中指出,許多臺灣人前往伏見稻荷大社,本是爲了朝聖其美麗的紅色鳥居隧道,但不少人回來後都反映,感覺當地氣氛與一般莊嚴寧靜的日本神社不同。這種感受並非空穴來風,但蔡桑強調,這股「陰氣」的源頭,並非來自神社主祀的「稻荷神」。
▲伏見稻荷大社千本鳥居是衆多臺灣遊客必訪之地(圖/ETtoday資料照)
他解釋,要理解這個現象,必須回溯到日本明治維新之前。當時的伏見稻荷大社,並不像現在這樣是一個單純供奉稻荷神的神社,而是一個更爲複雜、多元的信仰聖地。
他用一個臺灣人能「秒懂」的譬喻來說明:「如果用臺灣的概念來理解,當時的伏見稻荷大社,就像一個地方不只拜主神,同時還祭祀着各種『百姓公』、『萬善爺』、『王爺』、『將軍』、『元帥』。」
在那個時代,當地聚集了各式各樣的神明與靈體,許多家族世代供奉的並非稻荷神,而是在神社範圍內的某個小神龕、小佛像或獨立的小鳥居。因此,伏見稻荷大社的本質,其實是一個容納了衆多「比較雜的神明」的集合體。
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爲了「端正風俗」,推行神道與佛教分離,並對各地的信仰進行了標準化整合。伏見稻荷大社內的衆多雜祀才被「整合」,逐漸演變成今日我們所見,看似統一、正規的樣貌。
然而,蔡桑認爲,儘管表面上被整合,但該地長久以來積累的複雜靈學氣場依然存在。因此,當靈感較強或磁場較敏感的遊客進入時,感受到的並非稻荷神的能量,而是與這片土地上其他多元、未知的靈體產生了「磁場不合」的反應。
蔡桑總結道:「讓你感覺不好的,不是稻荷大社的神明,而是那邊本來就有種種比較雜的神明聚集在那邊。這不是裡面有妖怪,而是你的磁場可能跟其中某些靈體比較不合。」
對於遊客該如何應對,蔡桑建議,關鍵在於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你在參訪某個神社(不限於伏見稻荷)時感到身體不適或心中不安,那可能就是一種磁場不相容的訊號,無需勉強參拜,保持一點距離與敬意即可。尤其對於規模較小、來歷不明、看似無人打理的小神社或鳥居,更應保持審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