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殺死我們的愛情了嗎?
(圖/中新社)
無意間瞥到一篇有趣新聞。
電影《Notting Hill》(新娘百分百)講述好萊塢巨星與書店老闆的浪漫故事,由休‧葛蘭和茱莉亞‧羅勃茲主演,1999年上映後全球爆紅,拍攝地諾丁丘成爲無數情侶拍網美照或打卡的聖地,嚴重影響該地安寧。無奈之下居民決定把房子「塗黑」。
人們真的如此憧憬愛情嗎?
日文科技社會觀察《2028》一書中提到,在未來,戀愛將成爲一種懷舊情節。《大西洋月刊》研究顯示,千禧一代比他們之前的任何一代約會和性愛的次數都更少,結婚也更晚,更年輕的一代情況尤甚之。
說到傳統的愛情,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那種帶點偶然的浪漫吧。可是在網路時代,愛情變得不一樣了。你打開交友軟體,輸入條件,左滑右滑,幾秒鐘就能決定要不要繼續。這種感覺就像在網購,愛情被商品化,浪漫被演算法抽掉。愛情完全交給了伺服器。
再來就是「即時性」的問題。以前談戀愛,你寫一封信,得等好幾天纔有迴音。這段等待,反而讓思念更深,想像更多。現在不一樣了,傳個訊息幾秒就能收到回覆。如果對方10分鐘沒回,你立刻開始焦慮,心裡懷疑是不是感情變了。這種即時焦慮,讓愛情變得很薄。網路把等待拿掉了,可偏偏等待本來就是愛情裡最重要的養分之一。
網路還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選擇太多。交友軟體讓你能接觸成百上千的人,聽起來很棒,但當選擇過多,你反而更難滿意。即使遇到一個不錯的對象,心裡還是會想「搞不好下一個更好」。這種心態讓愛情變得不再稀缺,投入感下降,關係自然也變脆弱。很多人甚至會在最後一刻換人,被替代的速度在網路時代快得驚人。
再來是公私界線的模糊。以前的愛情是兩個人的事,現在卻變成社交平臺上的表演。要放合照、要寫紀念日感言、要參加情侶挑戰。愛情成了一種社交貨幣,不再是純粹的兩人世界,而是觀衆需要的秀。一旦表演停了,感情好像就失去了意義。
更糟的是,愛情被數據化了。秒回率、訊息數量、按贊頻率全都變成判斷感情的依據。可是數據永遠不會滿足,只會帶來焦慮和比較。就像職場的KPI,一旦愛情也變成考覈,溫度自然消失。遠距離戀愛表面上好像因網路而更方便,可其實過度透明讓關係更脆弱。以前的等待能增加珍惜,現在的即時卻放大挑剔。愛情需要一點空白、一些模糊的浪漫,而不是被監控到滴水不漏。
如果把視角拉遠一點,從歷史來看,愛情一直都在變。農耕社會裡,婚姻多半是家族的聯姻;工業化以後,愛情才慢慢變得浪漫自由。但到了網路時代,它又被市場化。平臺變成愛情的仲介,演算法取代命運之手。從命運到自由,再到演算法,愛情的規則一直在外部力量中被改寫。
不過,這是否就代表愛情真的消失了?或是它只是換了個樣子?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保留浪漫的空間;願不願意去真實地經歷偶遇;願不願意忍受一點等待,讓思念有時間發酵;願不願意給愛情一些不可計算的自由。就像旅行,導航可以幫你精準到達目的地,但偶爾迷路,纔會遇見最美的風景。
所以啊,網路可能不是愛情的敵人,真正讓愛情變淡的,是我們自己。我們選擇了方便,卻放棄了耐心;選擇了演算法,卻忽略了偶然;選擇了表演,卻失去了真誠。如果哪天我們願意重新擁抱等待,願意接受不確定,愛情還是能在這個數位時代盛開。它或許換了形式,但核心依舊。你覺得呢?(作者爲科技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