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我記得》催淚 家總:放下24孝枷鎖
謝盈萱(左)在影集《忘了我記得》飾演秦漢的女兒程樂樂。(Netflix提供)
秦漢暌違多年迴歸臺劇,在劉若英自編自導影集《忘了我記得》飾演失智父親,和「女兒」謝盈萱對手戲讓人飆淚,不過在失智照顧情節上卻引來批評。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直言,該劇欠缺照顧協力觀念,究竟是編劇對長照太陌生,還是大衆覺得用了長照就代表不盡心盡力?呼籲創作人放下24孝的枷鎖。對此Netflix則不予迴應。
《忘了我記得》劇情聚焦於關於每個家中深耕心底「記得」的溫馨故事。故事圍繞着想成爲脫口秀演員的程樂樂(謝盈萱飾),白天在便利商店打工,平凡的生活受到人生考驗,一邊面對與丈夫感情的挑戰,一邊處理失智父親(秦漢飾)生活上的種種困境。這一連串的人生意外讓樂樂重新鼓起勇氣,打破並重新建構了自己和父親、戀人、朋友的關係,是一部關於成長、理解、遺憾與放手的故事。
家總常務理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學系教授陳正芬說,女主角在照顧、工作間喘不過氣,疲累無助,但病人進出醫院多次,卻無人告知出院準備服務。閨蜜蒐集住宿式機構資訊、聯繫移工,卻沒發現居家式服務與日間照顧選擇,更遑論照顧者支持服務。
陳正芬直言,究竟是編劇對長照體系太陌生?還是社會大衆仍覺得照顧是責任,以爲用了長照,就代表女兒不盡心盡力?這是劇情隱藏的意識形態。
劇情中提及:「既然這場雨暫時不會停,就讓我陪你一起,就像你曾經陪着我」。陳正芬說,沒錯,照顧是相對漫長的路,但路上可以有神隊友幫忙。國家提供的長照服務,一般民衆只要負擔16%,其餘84%都由政府補助,不管好不好,都能讓照顧者有幫手,而不是在照顧、工作之間疲憊無助。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則指出,2024年臺灣平均家戶人口數只剩2.47人,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政府、民間前仆後繼投入長照,以互助取代自助,照顧者雖仍辛苦,但已能有更多可能性,請創作人放下24孝的枷鎖,思考與時俱進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