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把學生當人看?不只是抽血事件—我們的大學出了什麼問題

針對臺師大女足隊「抽血換學分」爭議,臺師大校長吳正己率校方高層與計劃主持人陳忠慶(左)、教練周臺英(中)等人向各界鞠躬道歉。 記者胡經周/攝影

近日,臺灣師大女足學生遭不當抽血的事件引發關注。一開始,學校迴應這是「體能檢測的一環」;後來爆出疑似研究行爲,卻未經完整告知與同意,引發高度疑慮。學生陳情遭漠視,校方與師長反應延宕甚至護短,使整起事件逐漸升溫。

然而,若我們僅將焦點放在程序瑕疵、知情同意、醫療倫理等技術面,可能反而掩蓋了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到底是怎樣的一套教育體制與價值觀,讓老師們在「研究」名義下,忘了怎麼把學生當人看?

這樣的事件不只是失職,更是教育理念的崩壞。那些未經完整告知就被抽血的學生,並不是無知的受試對象,而是正在學習如何成爲教育者的年輕人。他們理應被呵護、被尊重、被引導去理解何謂「人本教育」與「教育倫理」,但他們的親身經歷卻成了反面教材。

教育的本質不該如此。無論是知情同意、身體自主,還是對人的基本尊重,都是一位教育者最基本的素養。這起事件所暴露的,不只是研究流程的疏失,更是整個教育體系在「倫理教育」上的失守。

高教制度的扭曲價值

這件事之所以會發生、之所以得不到妥善處理,其實反映出當前高教長期存在「重研究、輕教學」的結構問題。教師升等綁死在國科會計劃、論文數量與發表期刊的評量指標中,教學與學生關係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環。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今卻變成「在申請經費,在發表paper,在升等考績」。

升等綁定國科會計劃與國際論文期刊發表,使大學教師把「研究成果」置於教學與學生關係之上。這種制度性的壓力,讓教育現場出現異化:爲了升等與績效指標,教師成了科研數據的獵人,學生卻成了手邊可供操作的樣本。教育應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不是「取樣、分析、發表」。

教育者與校方,應誠實面對

校方的反應也令人失望。面對學生陳情,沒有第一時間道歉、釐清、檢討,反而是一再的推諉與包庇。這樣的態度,傳遞給學生的訊息不是「我們在乎你」,而是「你沒那麼重要」。

學生不是數據的集合體,也不是「可犧牲的」研究資源。他們是人,是學習者,也是社會未來的公民與教育者。當他們提出質疑,學校的第一反應若是護短、推責與拖延,只會讓整體教育信任感持續崩解。

那位可愛勇敢發聲的簡同學,不只是爲自己爭公道,更是在提醒我們:大學不該只是一部冷冰冰的知識機器,而應是有血有肉、有價值信仰的地方。

這不是一場「體育系」或「研究倫理」的單一爭議,而是整體高教價值觀與師資養成邏輯的警訊,是一場教育的破口。我們該問的不只是「誰該負責」,而是「我們的大學還剩下多少教育的靈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