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儷玲:「處」的層級太低 金融創新發展局纔夠力
更多《面對面》新聞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金管會2025年元旦正式成立金融創新發展處,爲發展金融創新往前邁進一步。前金管會主委、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認爲,成立金融創新處是很值得肯定的方向,但「處」的層級可能會太低,可以有更大格局,設立「局」才能與各局平行。她並點出,發展金融創新上的「差異化管理」,是成功的關鍵。
王儷玲指出,金融科技在創新處成立後,若能結合現行的「金融法規調適平臺」,相信未來可以做得更多。不過,臺灣現在發展金融科技傾向多鼓勵「金融機構數位化」,對「如何納入新創及科技產業」需有更多的開放,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擔憂創新時發生的風險,但國外則是兩邊都鼓勵。
王儷玲表示,新創公司是金融科技生態系中重要成員。對新創產業不夠重視,會使得臺灣在金融科技的創新上落後於國際市場。目前許多數位金融政策之發展,包括加速AI、雲端、區塊煉等創新技術在地化應用,以及針對開放銀行、數位身份辨識、RWA代幣化等都需要新創公司支持。過去開放銀行發展受挫也是類似問題。她認爲,應把新創業者當Player(參與者),而不僅是委外業者,應給予生態系的地位,由主管機關給予一定的監督與輔導。
王儷玲提出兩項建議,一是修正金融監理沙盒的創新條例,將新創公司納入監督範圍,但其監管不須如金融機構般被強力監管,而是可被納入規範中進行差異化管理,給予新創公司一個能被投資人、民衆認可「地位」,新創公司身爲參與機構,也會被賦予一定的責任規範,正式納入金融生態系。
第二則是把創新處升格爲「局」。王儷玲說,創新處的成立其實是爲了虛擬資產,但可將格局提升爲「創新發展局」,因爲金融科技創新是必須跨產業的,一旦升格爲「局」,能與其他局對等,只要屬於創新發展的業務,全都交由創新發展局處理。
金管會2024年底開大門,重啓「數位保險公司」申請,最快2025年5月開放業者來申請,大舉放寬申設門檻。王儷玲認爲「這次成功機率很高」,關鍵在於法規開放與差異化管理。王儷玲還說,數位保險公司的開放與純網銀不同,保險是一個風險分攤的「pool」(池),對數位保險公司來說,業務上不能只限於創新保險商品,若無法做大,只要發生一個大理賠就糟了,因此數位保險公司要用數位化方式走出特色,聚焦小而美的創新產品。
王儷玲表示,其實保險業數位化做得好的公司也不少,但對於相對尚未認真發展數位的保險公司來說,未來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從市場角度來看,未發展數位的公司過去被保護得太好、不做變化,這次放進鮎魚,相信可以加速保險產業的數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