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容:曾獲周總理器重,36歲任外交部副部長,因工作一生未婚

引言

俗話說“弱國無外交”,清政府的軟弱無能的外交方式想必每個中國人都難以忘懷,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性。隨着新中國的成立,外交官們在國際會議上的腰桿子也能直起來,用底氣十足的聲音回擊那些西方國家的詆譭。在這一時期,新中國誕生出了不少優秀的外交官,但我們很難從中發現女性外交官的身影。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一位名叫王海容的傑出女性被任命爲外交部副部長,同時她也是新中國外交史中極爲罕見的女外交官之一。王海容的外交能力人們都是有目共睹的,就連尼克松總統訪華時都被她的翻譯水平所折服。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還和偉大領袖毛主席之間有一些淵源,而這一切還要追溯到她的祖輩。

01

新中國成立之際,毛主席特意將留在大陸的著名教育家們召集到北京,一同商議重建國家教育體系的事宜。當毛主席看到自己再熟悉不過的恩師王季範後,他激動地就像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好友一般,對他來說王季範扮演着“亦師亦友”的角色。王季範此次前來還帶着自己的小孫女,希望她能夠親眼見一下這位慈祥的人民領袖,她便是年僅12歲的王海容。

青年時代起,毛主席便和王季範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不僅如此他們還有着親戚關係,毛主席常常會稱王季範爲“表哥”。作爲校園裡的“風雲人物”,毛主席深受師生們的喜愛,同時他還是學生組織的領軍人物,他的所作所爲都會對學生羣體產生不小的影響。在先進思想的洗禮下,毛主席號召廣大學生羣體一同參加革命,這一點深深觸及了校領導和政府的利益,他們決不允許有人破壞自己的利益,而唯一的做法便是將他驅逐。出生於農家的毛主席十分愛惜這份寶貴的學習機會,一旦被開除學籍,那麼自己十多年來的寒窗苦讀等於白白浪費。

02

好在王季範及時出手援助,多方遊說下才勉強保住了毛主席的學籍。後來毛主席成爲了紅軍的領導人,王季範還特意將自己的兒子王德恆也送到了革命隊伍裡,由毛主席帶領他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禮。王德恆參與革命後,他唯一的女兒便託付給了王季範撫養,誰也沒想過這一別竟然是永別。1941年,王德恆犧牲在了戰場上,王季範強忍着喪子之痛,儘可能地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在孫女王海容身上,希望她能快快長大,繼承父親的革命遺志。

幸運的是,王海容的成長過程中有才識淵博的祖父和和藹可親的毛主席的呵護,爲了不辜負兩位長輩的良苦用心,她刻苦學習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的英語教育專業,成爲了爲數不多的高才生。或許是祖父王季範給她留下的深刻印象,王海容從小便立志要成爲祖父那樣的人民教師。

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剛剛畢業她便被周恩來總理“截胡”——她被調到了外交部參加工作。周恩來總理的心意是好的,他認爲王海容出色的外語水平能夠擔當得起外交官的重任,但這也引得其他工作人員對王海容議論紛紛,認爲她是一個“關係戶”。

03

承受着流言蜚語和高負荷工作的巨大壓力,王海容一步步地實現蛻變,從剛開始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搖身一變成爲了外交官之一,這一點讓她的祖父王季範甚是欣慰。三十歲出頭的王海容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器重,多次出席重大的政治場合,並點名要她主持會議和翻譯工作。

起先,王海容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羣難免會緊張,嗓子裡也略微發出顫抖的聲音,不過在毛主席的鍛鍊下,王海容一改曾經的怯懦形象,反而變得愈加落落大方、自信十足。

36歲時,王海容已經被任命爲外交部副部長,再也沒有人私底下評價她是“關係戶”,更多的是對她出色的工作水平的讚揚。王海容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在愛情方面卻始終一片空白,這是因爲當時中國的外交事業正面臨着諸多的國際性難題,身爲領導人的她必須時時刻刻堅守在工作崗位之上。爲了祖國的偉大外交事業,她選擇了犧牲自己最美好的年華,直到去世也沒有結婚生子。

結語

王海容的抉擇並不讓人驚訝,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中華兒女都具備的美好品質,在國家、民族最緊要關頭每一箇中國人民都會靠這種精神迸發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這也是中國興久不衰的重要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