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發展好周邊外交,在變局中開新局

來源:環球時報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系統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國周邊工作的成就和經驗,科學分析形勢,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周邊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

當前我國同周邊關係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也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關鍵階段。發展好周邊外交,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歷史積澱:以往實踐爲周邊外交奠定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周邊外交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實現了歷史性躍升,構建起立體化、多層次的合作格局。中老鐵路通車3年間即運輸貨物4830萬噸,帶動老撾GDP增長3個百分點,成爲“陸鎖國變陸聯國”的典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2022年和2023年,我國對RCEP成員國貿易額佔我國外貿總額比重均超過30%,形成覆蓋29%全球GDP的最大自貿區。這些成就印證了“親誠惠容”理念的戰略價值,爲新時代周邊外交奠定三大“基石”:一是制度創新基礎。建立中國-東盟(10+1)、上海合作組織、瀾湄合作等21個區域合作機制,創立“南海行爲準則”磋商等自主解決爭端模式。中老緬泰湄公河聯合巡邏實現執法常態化,展現安全合作新範式。

二是實踐檢驗基礎。中巴經濟走廊建設10多年來,兩國交通互聯互通合作深入密切、行穩致遠,“兩大”公路、“橙線”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先後建成,成爲走廊建設的亮麗名片,一批新能源項目的建設,更是幫助巴基斯坦清潔能源佔比躍升至接近30%,驗證綠色發展理念可行性。

三是文明互鑑基礎。實施“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修復吳哥窟等23處世界遺產;建立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等跨文明對話平臺,2023年《西安宣言》簽署標誌文明共生進入機制化階段。

這些實踐積累形成“發展促安全、合作創共贏、文明塑認同”的成熟經驗,爲應對更高層次挑戰提供戰略儲備。

戰略支點:打造高水平開放的周邊平臺

面對逆全球化浪潮,周邊地區成爲中國深化制度型開放的“核心試驗場”。通過構建“雙循環”戰略支點,形成三大平臺體系:首先,是互聯互通平臺。中老泰鐵路、中吉烏鐵路等旗艦項目推動“泛亞產業協作鏈”成型。數字絲綢之路建設跨境光纜傳輸速率達400Gbps,建立5個東盟跨境數據樞紐,數字經濟合作進入規則塑造新階段。

其次,是制度創新平臺。RCEP框架下原產地規則數字化、中新自貿協定電子商務專章等創新,爲全球數字貿易提供“亞洲方案”;主導制定《亞洲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推動建立清潔能源交易市場,區域治理話語權顯著提升。

再次,是安全合作平臺。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反恐機構爲成員國培訓3000餘名安全人員,中國-中亞應急管理合作機制加強體制機制對接、協同做好應急救援、開展“小而美”合作項目、健全完善聯絡渠道,推動六國應急管理合作行穩致遠,以實際行動爲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貢獻應急力量。中俄蒙跨境走廊北斗系統全覆蓋,構建數字時代安全共同體,爲“一帶一路”建設築牢風險防線。

這些平臺建設推動中國與東盟地區等周邊國家貿易額快速增長,2024年中國-東盟貿易額突破9800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會進一步打破現有的貿易額,這也形成抵禦外部衝擊的戰略緩衝區。

應變升級:應對國際變局的能力重構

當前世界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這要求周邊外交實現四大能力升級:第一,戰略預判能力。針對大國博弈焦點區域,深化與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係,11年內實現合作層級“三級跳”;通過沙特伊朗在北京實現外交關係恢復等“創造性影響”,展現規則塑造能力。

第二,彈性治理能力。建立“部省聯動”機制,如東北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政府間合作委員會,“大圖們倡議”東北亞地方合作委員會、西南跨境經濟合作區2.0版等創新,實現從危機響應到規則對接的動態治理。中國-東盟跨境徵信服務平臺持續更新的企業信用評分和發展潛力等信息十分豐富,還提供跨境服務記錄、信用畫像、風險監測等服務。

第三,風險管控能力。構建“北斗+5G”的邊境智能防控體系,中緬邊境貿易結算數字化提升可疑交易識別率。中泰緬打擊電詐犯罪合作取得明顯成效。

第四,文明對話能力。創建佛教文化圈對話機制,由中國佛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世界佛教論壇;推動中醫藥在周邊國家註冊品種突破1000個,且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了30箇中醫藥海外中心;吳哥窟修復工程帶動柬埔寨旅遊收入穩步增長,文化軟實力成爲戰略博弈新維度。

未來圖景:邁向周邊命運共同體新階段

此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擘畫的“五大家園”藍圖,指明瞭周邊外交三大突破方向:第一,合作範式突破。和平家園建設通過中吉烏鐵路區塊鏈貨運系統,實現安全效率雙提升;繁榮家園依託中國-印度尼西亞“兩國雙園”創造近12萬個就業崗位,形成產業升級外溢效應;東南亞國家積極通過政策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使東盟有望成長爲全球可再生能源創新與投資樞紐,美麗家園建設初見成效。

第二,動能轉換突破。推進“一帶一路”建設2.0版,在哈薩克斯坦建設全球最大單體風電項目(1GW);老撾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1000-12000兆瓦左右,跨境電網智能調度使老撾不僅能夠滿足國內大部分用電需求,還能把大量電力出口至周邊國家,比如泰國、越南、柬埔寨,甚至通過泰國輸送至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數字技術正在重塑邊民互市貿易模式,移動支付、電子報關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傳統合作煥發新生機。

第三,制度創造突破。作爲2018年熊貓債新規發佈以來首個在華髮行熊貓債的3A級國際信用評級發行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全球投資項目超過300個;建立“金磚+東盟”對話機制,推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議程。2025年計劃實現簽證互免國家突破30個,人員往來恢復至疫前120%,夯實民心相通根基。

從戰略邊疆與地理邊疆疊合、重構,到全球南方“去依附性”發展路徑探索,中國周邊外交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跨越。落實2025年中央周邊工作會議精神,需以制度型開放深化發展融合,以共同安全觀創新治理模式,以文明對話突破認知藩籬。唯有堅持“親誠惠容”的文明基因,激活“五外聯動”的系統合力,方能在變局中開新局,爲民族復興構築穩固戰略依託,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交東方答卷。(作者是外交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