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之子赴臺弔唁辜嚴倬雲:兩岸是一家人「多走動、常來往」

▲辜嚴倬雲(中間)見證「辜汪會談」「辜汪會晤」,如今畫面三人已成爲永遠的歷史鏡頭。(圖/翻攝 央視)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海基會創會董事長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於4日辭世。陸委會昨證實,基於尊重家屬意願,已會同內政部移民署及海基會,專案同意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之子汪致重夫婦,及上海臺辦副主任王立新等共5人於11日來臺弔唁。大陸官媒《新華社》昨深夜報導稱,汪致重本次以個人名義弔唁辜嚴倬雲,接受訪問時表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只要多走動、常來往,就會產生更多跨越海峽的好朋友。

《新華社》昨11日深夜報導指出,當晚返滬後,汪致重受訪表示,汪辜兩位老人因爲共同推動祖國統一而成爲莫逆之交,兩家人由此常來常往、情誼深厚。「此次前往臺北悼念辜媽媽,寄託哀思,再次感受到兩家人之間的濃厚親情。」

辜嚴倬雲生於福建福州,祖父爲嚴復先生。1946年輾轉赴臺,1949年與辜振甫結爲連理。辜嚴倬雲致力弘揚中華文化,長期參與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曾陪同辜振甫先生參加「汪辜會談」「汪辜會晤」,爲推動兩岸關係改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她堅持「九二共識」,積極促進兩岸交流,曾多次到訪大陸。

▲ 辜嚴倬雲穿着藍碎花旗袍見證「辜汪會晤」「辜汪會談」 。(圖/翻攝新華網)

辜嚴倬雲4日在臺辭世,享壽105歲。汪致重說,「隨着辜老夫人的離世,當年親歷『汪辜會談』的兩對老人都已作古。作爲家人晚輩,我們永遠思念他們;作爲中華兒女,我們銘記他們爲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1992年以來,以「九二共識」爲基礎,以「汪辜會談」爲開端,兩岸兩會舉行一系列協商談判,相繼簽署27項協議,達成諸多共識,兩岸同胞共享其利、同受其惠。

「今天在臺北,辜老的家人邀請我參觀了臺泥集團大樓的14樓。這是『汪辜會晤』後,辜老先生爲迎接我父親赴臺參訪而準備的接待、會談場所。」汪致重說,但由於「臺獨」勢力拋出「兩國論」導致臺海局勢變化,汪道涵先生未能成行。「沒想到14樓的裝潢擺設一直未曾改動,彷彿還在等待兩位老人暢敘友情、共話和平。」

汪致重表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只要多走動、常來往,就會產生更多跨越海峽的好朋友,會有更多像汪辜兩家這樣親密無間的情誼。

▲汪致重於2013年4月29日專程從上海來臺參加「辜汪會談20週年紀念茶會」。(圖/翻攝 中新網)

回顧歷史,由海基會主辦的「辜汪會談20週年紀念茶會」于于2013年4月29日在臺北舉行。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之子汪致重伉儷、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及子女受邀出席,這也是辜汪兩家人難得在臺北聚首。此前,汪致重也曾多次來臺與各界人士交流。

當時汪致重接受媒體頓指出,當年父親汪道涵與辜振甫先生都對兩岸未來有理想、有信念、也有勇氣,這些共通點使他們一見如故。兩人一心爲兩岸人民謀福祉,對歷史、民族承擔儘可能多的責任,這是兩人初見就靈犀相通的原因。兩人作爲作爲先行者,面對的環境複雜艱險,壓力也非常人所能想象,但當年兩人都有理想和信念,也有勇氣,這值得兩岸後代認真學習。

汪致重還指出,20年後,兩岸到了偉大的變革時代,應該以更加宏大的格局、心胸,來對待亞洲與世界的變化。「兄弟同心,共謀發展,一定能構建一個美好的中華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