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順民意而爲 兩岸自然相向而行

旺報社評

大罷免大失敗,傳出賴政府將調整對大陸政策。據透露,陸委會擬將「17條」部分暫擱,不積極限制民間交流,只對公務員赴陸做必要措施。民進黨政府若真能擱置「17條」對兩岸民間交流的管控,背後折射的道理,值得兩岸執政者深思: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罷免不是選舉,雖離不開政黨動員,但少了選舉常見的政見辯論、政策牛肉比較、與候選人的形象比對,更多是基於既有意識形態乃至「仇恨值」的對壘。因此,在看待大罷免大失敗時,不宜簡單將一方的失敗,解讀爲另一方的勝利。換言之,不能將民進黨作爲罷免發起方、支持方、攻擊方的失敗,延伸解讀爲民進黨在今後選舉中同樣會失敗。

目前對大罷免大失敗,最爲精準的原因論斷,應該是:臺灣多數民衆對民進黨集體表達不滿。當然,「不滿」的原因很多,包括限縮兩岸交流、渲染兩岸對抗和戰爭狀態,也包括執政團隊言行不端、救災無力、關稅談判無能、內閣阻擋普發現金、政治介入司法,罷免正當性不足等不一而足。因此,若把大罷免大失敗簡單歸類爲單一因素,有欠周延。

但無論如何,深層邏輯只有一條:順應民意民心,纔是正道。對民進黨政府而言,高層錯誤地將過去10年來連續贏得3次大選、臺灣獲得國際社會關注聲援,輕率理解爲「臺灣多數民意、國際社會均認同抗中保臺」,遂試圖將施政遇到的問題、困難、民怨,統統甩給中國大陸或所謂「中共協力者」,進而建立罷免正當性。正因爲此,各部會一度從嚴落實「17條」,在教育、觀光、陸配、國防等議題上頻頻荒腔走板,引起沸騰民怨。

民進黨逆民意而爲,自然遭到反噬,兩岸因素構成其中之一。如今,政府傳出調整兩岸政策,走出順民意而行的第一步,大陸應該如何看待,便成爲決定今後兩岸情勢與氛圍的關鍵。若拘泥於傳統認知,民進黨此次大罷免大失敗,可能會令大陸重新寄希望於非綠力量重返執政,進而回到馬政府時期兩岸密切溝通、交流合作的年代。

民意有糾偏力量

若民進黨政府願意傾聽民意,逐步鬆綁兩岸民間交流,大陸何嘗不可相向而行,讓民間交流更開放、更便捷,藉助擴大民間交流,試探重建兩岸互信,臺灣是民選社會,固然有個別政治勢力操弄民意、形成民粹,對民主體制造成極大危害,但民意同樣有「糾偏」的力量。大陸可以思考,如果讓民意推着民進黨朝緩和兩岸、促進交流的方向走,豈不是比支持特定政治力量「擊敗」民進黨,具有更加長遠性的積極意義?

大罷免各選區的投票結果顯示,至少4成民意堅定支持民進黨,若6成民意起而推動民進黨改善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改善對臺灣產生實質好處,將促使4成綠營民意,逐漸卸下對兩岸交流的戒懼和心防。這樣遠比透過政治攻防,促使6成民意透過下次選舉「下架」擁有4成民意的民進黨,更具長遠價值。一次又一次的「下架」背後,「中國因素」會被反覆炒作、操弄,成爲揮之不去的陰影。

大陸倡導「以人民爲中心、爲人民服務」,這在兩岸關係、對臺工作上亦然。從心靈契合式和平統一的角度看,大陸如果着眼於臺灣的長治久安、兩岸長期和平繁榮,應思考如何面向全體臺灣民衆、依靠多數臺灣民意,讓臺灣人民支持和平統一,而不必寄希望於任何政黨,也不必以誰下臺爲前提。如此一來,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還是其他政黨,都會順民意而爲。

823罷免投票可望以失敗告終,內閣改組、政策調整勢在必行,期待民進黨政府對兩岸政策做出正確改變,也期待大陸能夠把握契機,只要讓兩岸交流的空間愈來愈大,和平統一的民意版圖也會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