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讓假期成爲中國式現代化支柱

旺報社評

大陸與許多國家開放雙向旅遊,給予免簽入境或簽證便利化後,出現「China Travel熱」及「出國旅遊熱」;入境的外國遊客,在體驗過高鐵、5G、行動支付後,深深感受了中國式生活的便利。出境遊增加超過3成,旅遊地從亞洲鄰國韓國、非洲肯亞到東歐塞爾維亞,都可以看見陸客的身影,展現中國人的異地文化的興趣。雙向旅遊除促進經濟互動外,更是文明互鑑的實踐。

優化假期制度 提升生活

這場盛況臺灣卻無緣參與。兩岸交流停滯,觀光不通,陸客不來,旅遊業者只能隔海望餅,無法分享這場盛宴的紅利。曾經熱鬧的九份、阿里山,如今少了熟悉的語音與人潮,留下的是沉寂與空窗。臺灣的文化魅力與自然風光未曾減色,但受制於政治的隔閡,臺灣的文化吸引力無法轉化爲兩岸的友誼與經濟活力。這不只是旅遊業的損失,更是兩岸社會互信與文化連結的斷裂。

大陸經濟轉型之際,需要提升消費力,假期經濟是手段之一,但視一些制度性的瓶頸需要解決,才能持續擴大。大陸勞工年均工時爲2500小時,遠高於主要經濟體;法定年假偏少,公共假期集中於上半年,調休制度稀釋假期效能。基層勞工假期的權益常遭架空,企業執行彈性與監管缺位,使假期制度淪爲選擇性落實的灰色地帶。「大小周」制度仍普遍存在,工作6天以上者佔比居高不下,導致時間分配不公與全年性消費萎縮。

更深層問題在於,假期制度長期被視爲附加福利,而非制度性支柱,無法承擔人性、經濟與社會的功能。時間被視爲社會資源,因而在制度中被忽視,進而壓縮休閒空間,抑制消費潛能,加劇社會情緒緊繃。服務型消費本質爲「耗時性」,若無穩定可預期的休閒時間,消費升級將停滯於物質層面,難以進入體驗與品質維度。以旅遊爲例,節假日日均消費逾500億元,普通工作日僅約120億元,差距逾4倍,顯示時間制度對經濟節奏的深層塑造力。

此外,假期制度亦影響創新能力與人力資本的積累。休閒不只是放鬆,更是學習與思考的空間。制度性保障休閒時間,實爲對創新能力的長期投資。現代經濟學指出,休閒可產生「閒中學」效應,提升認知水平,加速人力資本積累。當前「無效加班」、「過度競爭」普遍,工作時間拉長、休閒稀缺,影響生活方式、心理健康與生育意願。

兩岸恢復交流 共享紅利

因此,假期制度優化應視爲結構性改革,從總量擴充、分佈優化、落實剛性與彈性創新四方面着手。公共假期總量應適度增加,尤其下半年應補足節奏空白,考慮將七夕、重陽納入法定假期,平衡節奏並激活特定產業。調休制度應減少補班日,提升假期真實性與體驗感。制度落實需強化監管,保障基層勞動者權益。制度創新方面,可引入彈性工時與工時帳戶機制,讓勞動者自主安排時間,提升生活品質。

更深層改革需將假期制度納入宏觀政策設計,與消費、人口、社保制度形成協同。假期制度不只是勞動法附屬條款,更是影響家庭結構、人口意願、社會情緒與經濟節奏的核心制度。

在老齡化與少子化背景下,優化假期制度有助提升家庭照料能力與親子互動頻率,改善生育意願與人口結構。同時,假期制度亦可成爲促進區域旅遊、文化消費與地方經濟活力的政策工具,引導消費流向與節奏,提升內需穩定性與韌性。

大陸雙節消費盛況不僅展現消費潛力,更是制度改革的催化劑。大陸要打破「假期即福利」的認知,重建「假期即制度」的政策邏輯,才能讓假期制度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結構性支柱,另一方面,兩岸要重新恢復交流,開放相互旅遊,一起向現代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