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館長掀風潮 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社評
「館長」陳之漢兩波訪問大陸直播行程,都創造了驚人的點擊率。透過他的鏡頭,讓臺灣人尤其年輕人,有機會了解今日中國大陸城市的進步與繁榮,和民進黨長期的宣傳完全不同;其次,陳之漢公開說自己是中國人,稱「臺灣96%都是中國人!」理直氣壯的明確自我定位,在民進黨政府極力打壓中國認同情勢下,實在難能可貴。
承認錯誤 重新認識大陸
民進黨政治人物與網軍不能反駁館長所見所聞,只好訕笑他是土包子,還有臺灣網紅說他去大陸彷彿「劉姥姥逛大觀園」。陳之漢並不否認自己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因爲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很多都超乎他的想像。
陳之漢在臉書、IG和Youtube等社羣平臺,合計擁有粉絲超過300萬人,粉絲以年輕族羣爲主,他實地走訪大陸城市街區,以鏡頭直接呈現大陸生活點點滴滴,讓臺灣人看見對岸現代化的面向,不少年輕網友留言承認,自己過去對大陸的認知太過偏頗甚至錯誤。
被粉絲暱稱爲「阿館」的陳之漢,確實讓衆多臺灣年輕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甚至有粉絲認爲他帶給臺灣人「超級核彈級的認知爆炸」,改變了很多年輕人對大陸的印象。這樣的影響力,即使是檯面上多位長年穿梭兩岸的政商人物,恐怕都難以企及;若能持續發酵,對兩岸進一步的相互理解、和平交流將帶來正面效應。
陳之漢多次自稱「中國人」,對臺灣民衆來說是久違的景況,在民進黨刻意製造的反中、仇中情緒下,稱自己是中國人甚至可能帶來麻煩。今年3月桃園市中壢警分局警備隊葉姓警員,遭人檢舉在抖音上發表「我是中國人」,被認爲是「親中言論」,中壢警分局認爲不當,因而記過一次,他所屬的警備隊隊長也因「考覈監督不周」遭記申誡一次。
此事在臺灣引發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爲這傷害言論自由,曾在警察大學任教的國民黨前立委遊毓蘭就認爲,這是政治迫害;但也有人認爲處分太輕,民進黨立委張宏陸主張,應進一步追查「這名警員背後的勢力!」總之,在民進黨執政下,「中國」已成了臺灣人認同的禁忌。
讓臺灣人能夠自稱中國人,並不只是「言論自由」的問題,更是關乎認同及兩岸和平與安全的核心議題當越來越多臺灣人能夠理直氣壯坦然自稱是中國人時,就讓「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主張找到着力點,也爲兩岸和平發展奠定了確實的基礎。
自況心境 借用中國詩詞
事實上,即使是表面上拚命反中、甚至意欲從文化和生活習慣上去中的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側翼,也脫離不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因大罷免大失敗遭黨內檢討,要求主動去職的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就引用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提醒逼退他的民進黨人不要自相殘殺;當遭到媒體追問時,又以〈琵琶行〉的「此時無聲勝有聲」表示自己不再發言。
柯建銘引用這句詩頗有深意,因爲前一句是「別有幽愁暗恨生」。原來老柯沒有說的比已經說出口的,更能描繪他的心境,來自對文學的理解,讓這場政治鬥爭更添深意,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柯建銘自稱從小六就立志要打倒國民黨,激進反中,但在自況心境時還是必須借用中國文學,而且是一用再用。
更重要的是,當柯建銘引用經典文學時,朝野都秒懂他在說什麼,黨內的「反柯」風也暫時轉緩。相同的文本和媒介,大大降低臺灣內部不同政治主張者的溝通成本,兩岸間的對話與互動,不也是如此?!因爲兩岸都是中國人,擁有共同的語境和文化底蘊。
館長大聲說出我是中國人,並表白要掀起一個「讓臺灣人全部變成中國人」的革命。其實,身爲中華民國國民的臺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要讓臺灣人能夠自然而然開口說出「我是中國人」,並不需要革命,只要政治人物、社會賢達願意示範常使用這樣的陳述,就能夠帶起更多人效法的風潮。
館長一連串的行動,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走出信息繭房、認識真正的大陸,並重新定位自己的認同,自然而然說出自己是中國人。若這兩股風向能夠繼續發展下去,兩岸一定會迎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