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紙趣5-1】陳治旭/剪出一片繁花盛開
陳治旭創作的風燈,在馬祖文化中具吉祥意涵,結婚、元宵時皆會懸掛。圖/陳治旭提供
香爐上的剪紙,與阿婆的剪刀
從小就愛繪畫與手作的我,就讀的小學在馬祖南竿鄉鐵板村,村內主幹道上有間文具店,販售五花八門的文具用品、美術材料。大約在1985年,文具店開始販售一種正面有圖案,反面是絨布的剪紙稿,用筆刀來雕劃,配上襯紙裱框非常好看。我雖然着迷,卻從未想過長大要成爲藝術家,甚至以此作爲主要創作素材。
馬祖沒有美術學校,我十六歲到臺灣讀美工與設計,返鄉工作已是成年。第一份工作在南竿牛角村,一次在村內發現某戶門邊的泥塑香爐上有剪紙圖案,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敲門進屋,向屋主劉銀嬌阿婆請教圖案的淵源。
起初她感到訝異,問明來意之後,到樓上拿出一個鐵盒,裡頭裝着她的剪刀和剪紙,也展示她做的風燈給我看。從那天起,我就常去找她。雖然她總取笑我是「吃飽太閒」,但我知道她喜歡我去找她,向我示範那些傳統薰樣、紙釘和剪紙的製作,還告訴我島上誰是剪花能手,於是我一一登門拜訪,並將這些採訪集結成《馬祖剪花》一書。
研究馬祖剪花的過程是種享受,每一次拜訪阿婆們都有如獲至寶之感。例如福澳村的陳銀銀阿婆有大量精美的刺繡花樣,很難想像如此精巧的花樣竟是用剪刀剪出來的;最後一次拜訪時,她還將嫁妝中的剪刀送給我,對我而言那是一種傳承。
盼讓剪花重回俗民日常
由於兒時受西方美術教育,直到進入專科學校,接觸到西方室內設計雜誌,看到各地的傳統傢俱、民藝佈置的獨特美感,我纔開始研究與蒐集本土的民藝。當我從《漢聲》雜誌看到中國的剪紙,便被那些花樣剪給迷住了,因此返鄉後發現馬祖剪花時,那種感動實在不可言喻。
儘管有許多人鼓勵我傳承馬祖剪花,當時的我認爲出版專書已然足夠,直到多年後臺灣興起一股剪紙風潮,淵源卻都與大陸陝北有關,我才發現馬祖剪花仍默默無聞,遂拿起剪刀,開始了剪花推廣與創作。
因緣際會下,2015年受到藝術家兼策展人吳瑪俐老師的邀請,與兩位剪紙藝術家合作,在臺南蕭壟兒童美術館策畫以剪紙爲主題的首展,展出馬祖阿婆們的作品和我創作的一對風燈,展後那對風燈被臺南文化局典藏。
2016年參與臺電公共藝術季,以敘事性風格、燈與光的呈現,於公館蟾蜍山煥民新村創作在地故事。剪紙開始以公共藝術的形式進入社區,隔年在臺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駐村,終於有了一間工作室。
緊接着2018年以「馬花臺開」爲題,在藝術村展間展出馬祖阿婆的剪花與我的作品。後來也有幸開辦剪紙班、受電視臺邀請錄製剪紙教學節目,並量化生產、製作春節剪紙,使其能重新回到民衆的日常生活之中。
陳治旭的〈收信快樂〉以手寫信爲主題,透過剪紙呈現馬祖居民的生活情感。圖/陳治旭提供
將風土剪入的創作
努力多年後,前年受馬祖「國際藝術島」總策畫吳漢中先生的邀請,與策展人Nakaw Putun(那高.卜沌)、動畫藝術家劉靜怡合作,以「收信快樂」爲題共同創作。Nakaw告訴我:「我知道你一直想要推廣馬祖剪紙,用這種藝術形式,你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馬祖剪紙。」而那件作品得到許多珍貴的迴響,首屆芬蘭赫爾辛基雙年展共同策展人Pirkko Siitari女士說,她對這件作品印象深刻,「因爲它非常個人化。談及關於馬祖,也談及關懷、渴望、愛和溝通,所有關於馬祖的一切,也包含這裡的歷史。」展出受到衆人喜愛,甚至兩度延展七個月。
從兒時接觸剪紙,二十四歲研究馬祖剪花,三十五歲投入創作與教學,年近五十創作大型的剪紙裝置藝術。回顧來時路,發現在母腹中,上帝即在我心裡埋下一顆藝術的種子,直到三十五歲纔開始孕育,五年的磨練與等候如同在土裡等候對的季節,直到時機成熟便破土而出,開枝散葉,繁花盛開。那樣的繁花,也只能將自己的天賦發展到極致才能被世人所見。
陳治旭的〈收信快樂〉以手寫信爲主題,透過剪紙呈現馬祖居民的生活情感。圖/陳治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