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杜牧因職位清閒自請放外任,七言絕句還有不曾泯滅的夢想

今天看來,古代的那些讀書人還是很有幾分追求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算是一個人的修行,他們也更加傾向於慎獨。

古代士大夫追求的就是建功立業,實現畢生的價值。這一觀念下,很多人甚至覺得,在京城裡做官太過清閒,爲了不至於浪費年華,自請放外任。

烏臺詩案之前的蘇軾就是如此,在蘇軾之前晚唐詩人杜牧也是如此。而他寫出的這一首詩歌,可以說是士大夫追求的最好表白。

這首古詩就是唐代杜牧的《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全文很短,只有28個字。從這首古詩當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杜牧。之前對他的瞭解,要麼是揚州城的醉生夢死,要麼是人到中年的一事無成,要麼還是對唐王朝未來發展的擔憂。

但是在這一首古詩當中,最後的14個字顯現出了詩人內心的追求。他並不甘心就此沉淪下去,而且對於現在清閒的日子也很是不認可。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詩歌的一開始是杜牧對自己人生的規劃。他認爲像他這樣很有才華的人,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完全可以歸隱山林,完全可以過着閒雲野鶴般的生活。

這是杜牧抒發情感的起點,他只不過是提供了一個假設。假設當前的天下太平,發展生機勃勃。但實際上這個假設是虛構的,我們都知道杜牧所生活的時代,是唐朝即將滅亡的時代。他不可能有如此閒雲野鶴的心,所以前兩句更像是一個鋪墊,也更像是反話。

後兩句展現出他內心真正的所思所想。“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在長安城裡當官太無聊了,太清閒了,也沒辦法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所以還不如放外任到外面去歷練一下。杜牧提出了申請,也得到了批准。

所以這最後的14個字其實是臨別贈言,14個字顯露出激情澎湃的胸懷。

我將手持符節,遠去江海,臨去之前,到樂遊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時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他爲什麼要到“樂遊原上望昭陵”?因爲“昭陵”是當年唐太宗的陵墓。他善於用人,纔會有貞觀之治。

杜牧也渴望得到這樣的機會,但是唐王朝的發展頹勢已經不可避免、不可逆轉。所以也只能感慨一句,然後踏上行程、盡最大可能爲這個王朝發光發熱。

說不上是悲哀,說不上是苦澀,但至少,我們眼前的杜牧是一個有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