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首度引入電力 慈禧首見電燈驚呼「發光的茄子」
▲慈禧。(圖/百度百科)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中國在晚清時首度引入電力照明,不過使用者卻不是大清的皇室貴族,而是英國人。後來,北京紫禁城終於亮起電燈,還令慈禧太后一度大驚脫口而出指是「發光的茄子」,引得羣臣捧腹大笑。
《星島日報》報導,中國開始發電,離不開洋人。1879年5月(清光緒五年),英國電氣工程師畢曉浦(J.D. Bishop),任職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他於乍浦路一幢倉庫,成功用10匹馬力的蒸汽機做動力,點燃碳極弧光燈,點亮了中國史上首盞電燈。
至於正式工業發電,則到1882年英國人李德爾(R.W. Little)成立上海電氣公司,在美國購入11.63千瓦的發電裝置,於大馬路31號A創辦上海首座發電廠,標誌中國踏入現代,讓電力成爲新能源開始在中國應用。
這座發電廠,比法國巴黎火車站電廠晚7年,和愛迪生在美國建立電廠是同一年,比俄國聖彼得堡電廠還早一年,比日本東京電燈公司早5年。
1888年12月,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準,由丹麥購進一臺15千瓦發電機,在中南海西門外設立了北京西苑電燈公所。讓北京城第一盞電燈在慈禧太后的寢宮樂壽堂裡亮起,紫禁城告別了只靠庭燎(無煙火炬)和大蜡(燭)照明的年代,讓大內晚間也可光如白晝。
當時最有權勢的慈禧太后,初看到電燈樣品覺得不吉利,並不同意安裝。坊間流傳,慈禧太后看到電燈亮起一刻,驚訝得脫口而出指燈炮是「發光的茄子」,令羣臣忍不住大笑。
然而,見識過電燈泡不怕風、無煙,加上高亮度的好處之後,原本抗拒電燈的慈禧,態度180度轉變,下令整個皇宮都要改用。
可是,當時紫禁城只有一臺發電機,加滿柴油也只能持續發電2小時,根本難以滿足慈禧晝夜通明的要求。直至1899年,北京第一座發電廠啓用,才解決了這個煩惱。
供電問題解決,電費卻成清宮的沉重負擔。由於電力在當時是稀缺的新能源,電費十分昂貴,只能是皇族巨賈可用得起,但在國庫已經空虛的情況下,電費開支便難爲了戶部。
據清《神機營檔》記載,爲滿足慈禧的照明要求,僱用20名維護電燈的工匠及電費開支,每年便要6萬兩白銀,以2018年的幣值計算,等於每年要耗用1740萬人民幣(約合新臺幣7300萬元)。
▼紫禁城。(圖/記者陳冠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