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前線|施耐德電氣發佈“算電協同”洞察報告
7月26日消息,施耐德電氣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期間發佈《算電協同——數據中心的能源挑戰與應對》洞察報告。報告基於對117位數據中心管理者與專家的深度調研,剖析當前行業面臨的穩定性、成本、綠色三大能源挑戰,提出“算電協同”三層架構及系統化解決方案,爲AI產業與數字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賦能。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表示:“在AI產業高速發展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雙重背景下,以算電協同重塑能源範式,才能爲AI浪潮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底座。本報告系統性提出算電協同的實施框架,並梳理出可落地的實踐路徑,希望能夠爲企業提供切實可行的行動參考,並激發行業創新升級。”
通過數據中心算電融合調研,報告指出,數據中心能源管理將面臨供電穩定性、成本控制和碳排放管理三重挑戰。第一,93%的受訪企業將供電穩定性列爲首要痛點,主要受智算中心負載波動、可再生能源接入不穩定、柴發備電環評限制等疊加因素影響。第二,85%的受訪企業坦言具有成本壓力,其中電費佔據運營成本近六成,降本增效爲重要議題;第三,77%的受訪企業面臨碳排放管理挑戰。這些挑戰已形成從“生存”到“經營”再到“發展”的遞進式壓力體系。
據介紹,面對三大挑戰,傳統的能源使用方式——即主要依賴剛性的電力供應模式、較少考慮算力與電力之間動態協同的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數據中心對高效、綠色、可靠運行的需求。只有貫通供電、配電、計算、製冷等全鏈路,實現全要素靈活調配,才能推動電力系統與算力系統的深度協同,在能源利用、經濟效益與碳排之間實現共贏。
爲此,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在報告中提出“算電協同”三層架構,自下而上打通電力供給、算力負荷與協同機制,以推進算力資源與電力資源深度融合。其中:
底層-電力供給基礎設施:主要是針對智算負載突增突減的電能質量治理和多種能源(風光等)的接入、應用和管理,爲數據中心提供穩定的電力基礎;
中層-算力負荷:挖掘IT負載的靈活性調節空間,並以IT負載的變化確定非IT負載,去匹配用電信號;
上層-算電協同機制:建立算電雙向調節的決策框架,通過數據、算法和激勵機制的整合,構建電力-算力聯合優化模型,實現能源與算力的高效協同優化。
與此同時,面對算力側高密度計算需求和電力側新能源接入帶來的波動性,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仍面臨緻密化、韌性、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挑戰。因此,供配電系統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爲動態變化的電力供給側和算力需求側提供了必要的緩衝空間。報告指出,爲了保障算電系統的整體穩定可靠運行,供配電系統需要在硬件、軟件和架構上進行全方位的適配,構建算電波動緩衝體系,爲算電協同的最終落地夯實基礎。
據瞭解,爲此,施耐德電氣通過提供覆蓋全領域的低碳智能化的創新硬件、覆蓋數據中心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軟件,以及針對數據中心節能減排,電能質量管理,數字化改造升級等方面提供定製化的諮詢和改造服務,與數據中心客戶和行業夥伴共同應對能源挑戰、推動算電協同,助力數據中心從能源消耗者轉型爲穩定、高效、低碳的基礎設施。(定西)
本文來自本站科技報道,更多資訊和深度內容,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