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院李鋼:英央行冒險降息將打亂英鎊有序趨勢節奏

李鋼(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研究總監)

英國央行8月例會將基準利率從4.25%下調25個基點至4%,爲兩年多來最低水平。這本應是一場在預期之內的降息,卻因一次極爲罕見的投票過程而格外引人注目——貨幣政策委員會在首輪投票中陷入4比4比1的僵局,最終在第二輪投票中以5比4的微弱優勢才勉強通過。降息不是新聞,分裂纔是新聞。如此緊繃的表決結果,傳遞出三個信號:決策層內部對經濟形勢的分歧已公開化,政策路徑的確定性下降,央行對自身宏觀評估的信心出現鬆動。更深層的問題是,這一切發生在通脹仍高於目標一倍、經濟增長動能快速放緩的微妙時刻。在這種局勢下,英國央行每一次決策都不僅僅是經濟數據的反映,更是一場在政治、國際與結構性經濟力量之間的平衡術,而未來政策選擇的糾結也將意味着英鎊的走勢將更加動盪有彈性。

高通脹下英央行降息衝動與觀望壓力並存。英央行此次決策分裂的背後,是對經濟形勢判斷的根本差異。這種分歧,實質上是“先控通脹”與“先保增長”之間的優先級之爭。高通脹下降息,本身就是一種高風險操作。英央行此次選擇行動,是在兩種不確定性之間權衡:維持高利率可能加速經濟下行並推高失業,而過早寬鬆則可能引發英鎊貶值與輸入型通脹反彈。更棘手的是,財政與貨幣政策正在朝相反方向運作——財政緊縮壓制了需求,使得降息的刺激效應被部分抵消,同時又可能讓英國陷入“增長不升、物價不降”的滯脹式困境。尤其是降息帶來的英鎊貶值風險會通過進口渠道製造新的通脹壓力,在能源與食品依賴進口的結構下,傳導速度可能比刺激經濟更快。英國央行的押注是“通脹下行不可逆”,但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賭局,一旦外部衝擊迴歸,政策空間會被迅速侵蝕。

宏觀經濟結構脆弱與韌性交錯令政策分化。英國GDP增速已從年初的0.7%放緩至季度預期0.3%,疊加失業率升至4.7%,零售銷售疲軟,信用卡透支率上升等指標,顯示家庭部門開始承受壓力。但與此同時,工資增速仍高於通脹,住房租金繼續上漲,一些高端製造與綠色能源領域的投資保持韌性。經濟的冷熱不均,使得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應呈現高度不對稱——製造業和出口或能從降息中受益,而服務業物價卻可能繼續受制於勞動力緊張,延緩通脹回落的節奏。短期內,降息對提振家庭消費信心的效果,可能遠不如對金融市場情緒的刺激顯著。

更廣闊的背景是全球政策分化。美聯儲在覈心通脹回落至3%附近後仍保持觀望,強調限制性政策將維持更長時間;歐洲央行以小幅試探的方式釋放寬鬆信號;加拿大央行則憑藉更爲紮實的通脹回落提前啓動降息。在這一格局中,英國央行的行動使其與美國的利差收窄至近三年來最低。這既可能削弱英鎊的收益率吸引力,引發資本外流,也可能在長期吸引那些押注低估值與政策轉向的機構投資者。未來英鎊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通脹曲線與全球風險偏好的變化:若通脹平穩回落且市場情緒改善,英鎊或有反彈空間;反之,物價反彈疊加避險情緒升溫,則可能引發新一輪下行。

綜上所述,英國央行如今走在一條狹窄的走廊上,一側是經濟放緩與就業降溫的現實壓力,另一側是高企的通脹與國際資本流動的制約。內部意見的公開分裂,正是這種多重約束下難以形成統一政策立場的必然結果。未來的政策路徑,或將呈現出高度依賴數據、短週期微調的特徵,而非一次性進入寬鬆通道。對於市場而言,這意味着不確定性將長期存在,不僅要警惕政策節奏快於通脹回落的風險,還需關注英鎊在全球資金博弈中的脆弱位置。在這一過程中,英國央行的每一次利率決策,都會成爲外界衡量其政策信譽與宏觀判斷力的試金石。畢竟,在一個通脹與衰退賽跑的時代,央行的遲疑與果斷,都可能同樣代價高昂。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步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關注官方視頻號C位觀察Insight,看書本上學不到的新鮮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