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產業法制化 平臺業者提十大建議籲政府與產業溝通

foodpanda 公共事務總監郭昕宜(左起)、Uber Eats 公共政策暨政府事務總監馬培治、DEAT 理事長劉於遜、foodomo 法務暨政府關係資深經理張雨農,上午出席記者會,三大外送平臺聯合提出「十大建議原則」,呼籲政府速開多場公聽會聽取各方意見。記者蘇健忠/攝影

美食外送產業法制化已討論多時,近日立法院各黨團日前已啓動立法作業,臺灣數位平臺經濟協會(DEAT)與產業會員今日召開記者會,提出「外送產業十大建議原則」,呼籲政府在推動產業法制化程序前與產業展開溝通,至少召開4場公聽會,並聘請專家學者進行產業經濟影響評估。

DEAT理事長劉於遜指出,臺灣並非第一個將外送產業納入規範管理的國家,他們參考國際經驗,提出法制化建議,因爲不周全或倉促制定的法規可能對產業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將外送人員納入僱傭條件的立法,可能會導致工作機會減少、相關費用變動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協會強調,任何政策制定都應經過所有參與者的完善溝通與確認,以確保政策的友善性及符合產業長期發展的限制。

對於美食外送平臺法制化的討論,外界關注外送員報酬的計算,以及勞動權益的保障。

Foodpanda公關暨公共事務總監郭昕宜表示,部分國家例如新加坡,在立法規範後能爲外送夥伴提供基礎保障並保留彈性;西雅圖和紐約則是負面案例,這些地區的法規因未能充分考量外送產業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實際運作方式,導致外送夥伴工作彈性消失、商家成本增加、消費者負擔上升,最終造成多方皆受損害的局面。

郭昕宜強調,外送平臺作爲中介角色,連結外送夥伴、商傢伙伴、消費者及社會大衆等多方利害關係人,任何政策都應完善且完整考量各方利益及產業的長遠發展。

Uber Taiwan公共政策暨政府事務總監馬培治指出,外送員工作核心特點是高度自由與彈性,外送員可隨時上線、下線、拒單,在此高度彈性下賺取報酬,若以傳統工作模式來制定固定報酬保障,將會創造一個又自由又有保障薪資的工作,將可能吸引大量勞動力涌入,導致平臺難以平衡,甚至需要排隊接單,從而限制了工作機會。同時,若成本提高轉嫁給消費者,將導致訂單減少,進而影響餐廳生意,引發連鎖效應。

他呼籲應進行更細緻的討論,更多不同領域的業話,在兼顧各方利益的情況下,找到保障所有平臺參與者的權益並促進產業永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而非倉促立法。

記者會中提出的十項建議包括:

1.強化外送產業管理,確保外送員基本承攬權益,同時保障其工作彈性。

2.保障外送員應有報酬。

3,外送費計價應使消費者明確知悉。

4.平臺應明確公告服務條款、使用原則,以及外送員停權爭議處理機制。

5.外送平臺提供外送員的保險應採彈性保險機制。

6.外送員應至職業工會投保勞健保。

7.外送食品時,外送員應遵守食安相關法規。

8.政府與產業合作,針對外送員道路交通安全建立教育訓練機制。

9.食安議題應由主管機關強化管理,外送平臺協助商家改善。

10.外送平臺對餐廳收取服務費模式,由雙方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