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市場2030年有望達8億美元 美新泌體舉行醫學研討會探討趨勢

▲療程進化2.0研討會議。(圖/主辦提供)

記者高兆麟/綜合報導

根據美國Grand View Research 報告,全球外泌體市場預估至 2030 年將達近 8 億美元,主要成長動能來自在皮膚修復與再生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隨着術後照護意識提升,具穩定性與高品質來源的外泌體產品,已成爲越來越多臨牀醫師優先納入療程設計的選擇,美國仿生外泌體 BIOSOME新泌體也在日前舉行「療程進化2.0」醫學研討會議,邀請三位醫師來探討最新醫美技術趨勢。

隨着醫美科技不斷進步,從飛梭雷射、微針電波到高能量皮秒雷射,雖然治療持續升級,但影響治療成果與顧客滿意度之一的,往往是時常被忽略的「修復期」。尤其當肌膚歷經能量刺激後,不只需要穩定的照護,更需要啓動肌膚自我修復與結構重建的能力。 近期,由美國再生科技打造的仿生外泌體 BIOSOME新泌體,醫美產業熱議,成爲新一代術後搭配的焦點產品,18日舉辦的「療程進化2.0」醫學研討會議,邀請 iSKIN 尚行美健康聯合診所院長盧靜怡、上立美學皮膚科診所院長林上立,以及卓越皮膚科兒科聯合診所院長王筱涵,三位臨牀經驗豐富的專家,共同探討醫美療程術後照護的最新趨勢與實務經驗。 林上立指出,「很多患者反應做完覺得怪怪的,往往不一定是操作出了問題,而是修復照護沒做好。」無論是飛梭、微針電波或是非侵入式皮秒雷射高能量刺激,肌膚都會進入一段修復與重建的關鍵期。這段期間的護理若未跟上,容易出現紅、癢、脫皮,甚至被誤以爲效果不好或是副作用。 他表示,像美國新泌體若能納入整體療程設計使用,不僅有助於肌膚的穩定修復,更能啓動肌膚重建機制,提升整體療程的舒適度與成果穩定性。

針對術後療程容易被忽略的一「空窗期」,三位醫師都提到一項近年備受矚目的搭配選擇外泌體(Exosome)。在皮膚的調節過程中扮演了扮演重要角色,逐漸成爲療程規劃中的關鍵一環。不過,市面上的外泌體產品品質參差不齊,也引發了醫師端對其來源與穩定性提出審慎看待的呼籲。 醫師王筱涵指出: 「市面上外泌體來源複雜,部分來自動物或未經驗證的細胞培養,可能潛藏病原或不穩定風險,加上製成資訊不透明,這讓我們臨牀使用時格外謹慎。」但美國基因工程打造的新泌體,具備清楚來源,精準濃度與高度可控成分,在臨牀使用上,更具安心。

三位醫師表示,術後修復早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選項,而是療程設計中的關鍵一環。實際上,從療程規劃、執行到術後照護,每一階段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在療程後的幾天內,肌膚進入敏感脆弱期,這段期間內如可給予精準、穩定且安全的修復支援,不僅能減少不適感,也有助於皮膚迴歸穩定狀態。 醫師盧靜怡則補充,實務上已經不再是出現問題再來處理,而是將修復的規劃預先納入整個療程流程中,像美國新泌體新一代的外泌體產品,讓醫師在術後安排上有更多彈性與餘裕,也能有效提升顧客的整體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