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整理內務是改變世界第一步”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道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近日報道,內務雜亂不僅造成視覺混亂,更可能反映甚至加劇情緒波動。

心理學家西爾維婭·達爾本指出,物理環境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同時也是心理狀態的映射。混亂的家居環境可能加重壓力、干擾專注力,某些情況下甚至會降低幸福感。

雖然這個概念並不新穎,但美國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在得克薩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使其廣受關注——他提出“鋪牀或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環境心理學雜誌》發表的研究證實,內務雜亂可能引發焦慮並削弱思維清晰度。達爾本強調,整理內務不應被視爲審美強迫,而應作爲調節情緒的有效工具。

達爾本說:“對某些人而言,整理內務可以成爲在不確定時期重獲掌控感的方式。”但她同時也提醒,當這種需求變得過度時,可能演變爲對秩序的強迫性要求。

對許多人來說,整理內務如同“動態冥想”,是一種通過身體動作平靜心靈的策略。但達爾本強調“這本身並不是一種療法”,其效果取決於個人賦予這項活動的意圖與象徵意義。

有些人即使在完美有序的環境中仍感不適。關鍵不在於達到統一標準,而是理解個人與環境的獨特關係。專家爲希望改善整理習慣但又不陷入完美主義的人提出三步建議:

1.建立簡單可持續的日常流程,而非劇烈改變。

2.專注每日微小進步,避免間歇性高強度努力。

3.接受功能性整理,不必追求完美 。

除了家庭的整體環境之外,浴室儲物櫃或化妝品抽屜等小空間尤其能反映心理狀態。達爾本說,“購物行爲有時是獲取短暫快樂或自我轉變承諾的途徑”,但當物品閒置時,這種囤積會轉化爲挫敗感。

反思消費背後的真實動機,有助於做出更符合情緒健康的選擇。

家居秩序雖是重要組成部分,但真正的平衡在於內外協調。達爾本提醒:“情緒健康不僅依賴外部秩序,更需內在平衡,以及我們與環境的和諧關係。”

理解內務雜亂的根源——無論是缺乏策略、特定情緒狀態還是強迫性消費模式——纔是實現持久改變的關鍵。畢竟,鋪牀或許不能改變世界,但絕對是整理思緒的第一步。(編譯/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