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示警亞洲海運獲利見頂 點名長榮、陽明全年恐衰退逾五成
▲陽明海運。(圖/陽明提供)
記者高兆麟/臺北報導
根據外媒《彭博》5日報導,亞洲貨櫃航運市場可能已提前見到獲利高峰,受惠於美中關稅暫緩所帶動的提前拉貨潮,使傳統第3季旺季的運輸需求在第2季就大舉釋出。然而市場專家示警,隨着拉貨動能趨緩與需求前景轉弱,未來幾個月海運市場恐面臨費率急跌壓力,點名包括長榮(2603)、陽明(2609)在內的亞洲航商,全年獲利可能大減逾五成。
報導指出,在美中貿易關係緊張背景下,企業爲避免未來可能加徵的新關稅,提前於上半年完成出貨。儘管6月跨太平洋運價飆升,但市場並未出現結構性需求轉強的跡象。海事顧問機構 Drewry 的常務董事達瑪斯(Philip Damas)直言,運價上漲屬於短期事件推動,非基本面改善;他預測,從第3季起,貨櫃運量將持續下滑,直到2026年第2季纔可能出現季節性反彈。
在此背景下,日本航運公司也出現類似跡象。商船三井最新財報未達市場預期,受到美國關稅不確定性影響;日本郵船則直接調降全年財測,主因爲匯率波動與外部貿易環境的不穩定。相比之下,中國業者如中遠海控,則因上半年出口強勁與提前拉貨潮,短期內仍有望維持業績動能。
不過,報導指出,中國的出口也開始顯示出放緩跡象。匯豐銀行在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關稅暫緩只是短期支撐因素,後續仍將面對需求走弱與新船交付所帶來的供需失衡壓力,導致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臺灣航商方面,報導點名長榮、陽明等公司也將受到影響,全年獲利恐較去年大減超過五成。歐洲航商如馬士基(Maersk)、赫伯羅德(Hapag-Lloyd)亦預期業績將出現放緩,凸顯全球貨櫃市場普遍面臨修正壓力。
除了短期拉貨潮減退與運價回落隱憂外,政策面也帶來潛在挑戰。達瑪斯表示,10月起美國將對中國製造的船舶徵收新關稅,許多航商已開始調整航線配置,將中國製船隻從美國航線轉往其他區域,以避開額外成本。
另一方面,中國對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則加速成長。報導指出,自今年3月起,中國對東協出口量已是對美出口的兩倍,顯示亞洲區內新興航線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跨太平洋航線,成爲新一波成長動能。
展望下半年,達瑪斯預估,爲應對供給過剩與需求減弱的雙重壓力,全球航運業者可能進一步取消航次、加速淘汰老舊船舶,並採取更多彈性調度策略,以穩定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