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世界天然氣價格“西高東低” 歐亞或發生天然氣爭奪戰
參考消息網2月14日報道 據《日本經濟新聞》2月13日報道,世界天然氣價格“西高東低”,歐洲天然氣價格變得高於亞洲。
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計算的歐洲天然氣指標、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TTF)天然氣期貨價格(下月交付)10日一度升至每兆瓦時58歐元以上,達到2023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與2024年底相比高出20%。
箇中原因是歐洲天然氣供應緊張。與氣候溫暖的過去兩年相比,現在氣溫較低,供暖需求增大。去年11月以來,可再生能源在電力構成中佔比較高的德國等國頻繁出現既不颳風也不出太陽的天氣,不利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增大了發電用天然氣的需求。
1月,歐洲27個國家經由輸氣管道進口的天然氣量降至16個月來的低點,比上年同期下降18%。俄羅斯經由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因2024年底合同到期而中斷,這也產生了影響。
天然氣庫存也急劇減少。據行業協會歐洲輸氣運營商協會透露,截至10日歐盟天然氣庫存已降至48%,低於50%。爲應對冬季需求,2024年11月已將庫存增至全滿狀態,但現在消耗不斷增多。
亞洲市場液化天然氣價格則在回落。如果換算成相同單位,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已高於亞洲液化天然氣。
過去,亞洲天然氣價格通常比歐洲高。因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供應給歐洲的天然氣急劇減少,2022年歐洲天然氣價格一度大幅高於亞洲。2023年以後亞洲天然氣價格回到高於歐洲價格的狀態,但是今年以來情況正明顯逆轉。
歐洲天然氣價格高企很有可能影響到亞洲。這是因爲兩個市場的價格差擴大,容易導致原計劃運往亞洲的液化天然氣被高價轉賣到歐洲。歐洲Kepler數據公司首席分析師片山剛表示:“今年1月有9艘原本運貨到亞洲的液化天然氣船改爲運往歐洲。過去3年同期這種情況僅爲1至3艘,今年卻異乎尋常地增多。”
歐洲和亞洲的天然氣採購競爭在春季之後也可能不會結束。國際能源機構天然氣分析師白川裕預測,“截至3月底即今年冬季需求期結束,歐洲的天然氣存儲水平將低於40%”。
歐洲到今年11月要達到90%的天然氣存儲目標,在春季以後也須以高價將液化天然氣從亞洲吸引過去。
如果歐洲企業不惜資金採購天然氣的動向增強,以亞洲爲中心,全球各地可能再度受到天然氣價格飆升的影響。發電燃料大部分依賴進口的日本也須防範價格飆升的風險。
另據德國《商報》網站2月12日報道,歐盟委員會正考慮再次爲天然氣價格設定上限。由多個團體聯名寫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一封信泄露了這一消息。
據悉,新的天然氣價格上限可能成爲“歐盟清潔工業協議”的一部分。該協議是一份旨在加強氣候保護和競爭力的工業計劃,將於2月26日公佈。
歐盟之所以考慮限價,是因爲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在歐洲的期貨交易所裡,天然氣漲價達到兩年來的最高點。在荷蘭所有權轉讓中心,天然氣期貨交易價最近達到了每兆瓦時約55歐元。這意味着,僅在過去3個月,天然氣就漲價約30%,價格爲美國亨利中心交易價的4倍。
天然氣漲價的原因之一是寒冬增加了供暖的用氣需求。此外,由於烏克蘭自今年年初起不再允許俄羅斯天然氣過境,所以目前俄羅斯天然氣沒法再通過管道輸入東歐。歐洲能獲得的廉價天然氣因此驟減。
2022年,天然氣價格曾因烏克蘭戰爭和俄羅斯輸氣管道停止向歐洲供氣而暴漲。當時歐盟就曾出臺天然氣限價政策。該政策規定,如果天然氣價格連續3天超過每兆瓦時180歐元,就啓動限價機制。但這種情況從未發生。(編譯/劉潔秋 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