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承壓,爲何這裡能做火全球生意——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爾果斯市的調查

今年上半年,新疆霍爾果斯市跨境電商實現貿易額近290億元,創歷史新高,成爲新疆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在外貿承壓的當下,這座地處我國西部邊陲的口岸城市,憑藉獨特區位、交通、政策、開放等優勢,成功打造跨境電商新業態,走向全球貿易的前臺。

新疆霍爾果斯,東接內陸腹地,西承中亞五國,自古以來便是古絲路北道的重要驛站。古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商隊連綿,連接起東西方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

如今,在數字化浪潮中,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深刻改變全球貿易。霍爾果斯也順勢而爲,做起跨境電商生意。產業園拔地而起,直播基地、物流公司紛紛落地。

但隨着國際貿易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在“買全球賣全球”中異軍突起的霍爾果斯也正承壓前行。這座不具備南方城市成熟的製造業集羣與互聯網基因的口岸小城,如何實現買全球的便捷與賣全球的暢達?如何應對困難挑戰,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升級?

軟硬兼顧“跑”出加速度

清晨,霍爾果斯綜合保稅區在貨物的進進出出與人員的熙來攘往間“醒來”。工作人員將卸下的小家電、日用百貨等貨品按類別整齊碼放;印着俄文、哈薩克文、英文的各類小包裹在分揀線上疾馳;滿載電子產品、機電設備等貨物的貨車不斷駛離。

與此同時,本地廚具商戶直播間內,英語、哈薩克語的詢價彈幕此起彼伏,幾乎與線上接單同步,哈薩克斯坦消費者訂購的烤箱被熟練打包,貼上直達阿拉木圖的運單。中國消費者的手機則彈出提示,昨天在跨境電商平臺下單的哈薩克斯坦蜂蜜,正從保稅倉發出……信息和數據不停歇地在這裡交匯,將霍爾果斯這座偏遠的邊境小城推向全球貿易的前臺。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霍爾果斯跨境電商實現貿易額289.99億元,同比增長889.3%。作爲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新疆擁有21個國家批覆對外開放口岸,緣何霍爾果斯的跨境電商“異軍突起”?

從區位來看,霍爾果斯地處歐亞經濟板塊的中心位置,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一頭連着14億多人的國內市場,一頭連着12億多人的中亞、西亞和歐洲市場。從口岸來看,霍爾果斯口岸是集公路、鐵路、管道、航空、光纜、郵件“六位一體”的交通樞紐和綜合性多功能口岸。從政策來看,霍爾果斯擁有經濟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等多個開放平臺。每一個開放平臺,均有與之對應的保稅、免稅、退稅等政策利好。

獨特的區位優勢、口岸優勢疊加政策優勢,爲霍爾果斯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支點。真正迎來加速發展期,則要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設立開始。

2022年11月,伊犁州獲批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發揮跨境電商以貿促產的輻射帶動作用。霍爾果斯充分挖掘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優勢,高標準規劃建設跨境電商產業園,設立跨境電商分撥中心、監管查驗中心等功能場所。自此,霍爾果斯跨境電商開啓了“加速跑”。

2023年落戶霍爾果斯綜合保稅區從事跨境電商業務的王書凱,坦言自己是追着跨境電商政策紅利而來。他所在的霍爾果斯中廣至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這兩年合作平臺越來越多,業務量不斷擴容。“現在每月能出口約300車電商貨物,今年上半年公司貿易額達6億美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王書凱告訴記者。

對跨境電商而言,速度不僅是影響消費者購物體驗的重要一環,也是影響企業成本的重要因素。

過去,出口貨物走一般貿易申報,耗時長,增加了企業綜合物流成本。如今,霍爾果斯實現9610(直郵出口)、1210(保稅電商出口)、9710(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9810(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等跨境電商報關模式全覆蓋,申報化繁爲簡,通關效率大幅提升。

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海關查驗一科科長陳理介紹,通過積極推廣“單一窗口”建設,跨境電商企業可通過一個平臺完成所有申報手續,實現數據一次錄入、多方共享。同時,“7×24”的通關服務,保障了跨境電商貨物出口實現“即到、即查、即放、即出”。

通關更暢通在助力更多中國製造通達全球的同時,消費者“退貨無憂”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2024年11月,霍爾果斯綜合保稅區開通跨境電商出口商品退貨入區業務,助力跨境電商出口商品“買得到、通得快、出得去、退得回”。

“以前遇到退貨,公司只能在區外開展退貨商品的分揀、登記、倉儲等,然後再轉到區內,手續多且時效慢。”新疆三順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業務負責人張東慶說,開通跨境電商出口商品退貨入區業務後,所有退貨環節均可在區內完成,大幅提高了週轉速度,降低了退運成本。

一項項“硬條件”“軟服務”的不斷優化,讓企業輕裝上陣,在國際市場搶佔先機。霍爾果斯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宏劍介紹,軟硬件環境持續完善,推動了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和互動延伸。從最初的物流型企業到如今的平臺公司、跨境電商直播企業等,霍爾果斯註冊跨境電商企業已達45家。

先行先試“播”出新賽道

來到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義烏國際商貿城,記者在一家小家電門店偶遇正在直播的哈薩克語主播巴麗江。這裡既沒有“123,上鍊接”,也沒有專業燈光、麥克風等設備,只有主播用一部手機帶着客戶“雲逛街”。

小到燒水壺,大到洗毯機,幾十平方米的門店內,產品琳琅滿目,在貨架上緊湊陳列。巴麗江穿梭在店內各個角落,擺弄榨汁機、展示吸塵器……一邊實時帶看、體驗產品,一邊用哈薩克語向用戶介紹產品功能。

在琳琅滿目的義烏國際商貿城裡,線上客戶“雲逛街”是當下最流行的事。這裡幾乎每天都有一羣“國際主播”準時上崗,通過哈薩克語、俄語、英語等多語種直播,在海外社交平臺上推介中國好物。

霍爾果斯義烏國際商貿城跨境電商負責人蘇魯拜·奴爾加合甫告訴記者,近年來,商貿城積極探索轉型,開啓直播賣貨模式,培育了一支來自中亞五國與俄羅斯、有着20多人的主播團隊,賬號海外粉絲量突破500萬。這個原本以小商品批發零售實體貿易爲主的集散地,已成爲跨境電商直播示範基地,讓中國與中亞市場聯繫得更加緊密。

“我們的小家電品牌已經在中亞市場打出名號,去年底電餅鐺、洗毯機等產品賣到斷貨。”蘇魯拜說,藉助合作中心的獨特區位優勢,主播們推介的產品可以直接從商貿城發往中亞國家,還會有哈薩克斯坦客戶直接“上門”取貨。他們將繼續拓展直播力量,積極探索轉型,擁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爲跨境直播賦能。

每月下旬,澤恩都會乘坐“霍爾果斯—阿拉木圖”國際客運班車,在中達世佳(新疆)跨境電商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的備貨庫裡“上新”產品。3年前,澤恩還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通過與中達世佳公司簽約做直播帶貨,他把優質產品帶回哈薩克斯坦,也幫助中國企業開拓中亞市場。如今,他組建起擁有10個人的團隊,生意越做越好。

中達世佳公司海外運營負責人王純滔介紹,公司採用“中方指導+海外運營”的創新模式,已在TikTok及中亞各國本土電商平臺佈局8個海外運營中心,簽約主播超300名。

跨境直播業務迅速增長,對多語種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今年4月,由霍爾果斯人社部門、哈薩克斯坦國際哈中語言學院和霍爾果斯義烏國際商貿城三方推動,爲20多名青年學生提供跨境直播實習項目。實習生的到來,爲商貿城充實了直播人才力量。

“面對中亞和俄羅斯客商,這些學生有着天然的語言優勢,有助於企業推介產品、拓展市場。”霍爾果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亮亮介紹,根據項目安排,學生會直接入駐企業,深入學習3個月,期間由企業配備導師,幫助提升中文溝通水平及跨境電商相關專業技能。

18歲的巴麗江在國際哈中語言學院學習旅遊管理專業,初到霍爾果斯,既有對直播的“一頭霧水”,也有對環境的不適應。“開始接觸直播時,都不敢面對鏡頭。”巴麗江告訴記者,經過3個月的學習實踐,中文溝通能力、直播營銷技巧均有較大提升。

讓跨境電商“播”得更穩,還得解決直播中的網絡連通性。爲此,霍爾果斯市開通新疆首條跨境電商直播專用SD-WAN專線,推動實現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內“千兆光纖+5G+WiFi”全覆蓋。

新興業態“邁”出新高度

跨境電商重新定義“買全球、賣全球”,愈加凸顯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潛力。當前,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口岸經濟多元化發展,不僅可以增強外貿韌性和活力,還能有效帶動國內貿易需求,使口岸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其中,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橫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邊境,是我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首個跨境經濟貿易合作區。得地利之便,享政策利好,40餘個國家的近萬種商品在這裡展示銷售,“一步跨兩國”成爲旅遊打卡獨特風景,跨境保稅維修等新業態新模式迅速興起。

合作中心跨境遊、購物遊熱度持續攀升。據霍爾果斯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底,合作中心進出人員達477.9萬人次,同比增長75.7%。

客流和消費的提升,助推了“前店後廠”模式落地。在口岸城市,這種“店鋪在前銷售,工廠在後生產”的聯動發展模式,能將出口優勢傳導至生產加工環節,助推外向型加工貿易發展。

2021年,霍爾果斯仟金裘服飾有限公司落戶霍爾果斯綜合保稅區。他們從東南亞進口皮草原材料到綜保區進行保稅加工,成品則在合作中心展示銷售。該公司總經理趙建剛說,他們的客戶主要來自中亞市場,企業落地霍爾果斯具有明顯優勢。“前店後廠”的模式,既節約生產成本,也吸引更多中亞客商。今年以來,裘皮服裝產品訂單量超5000件。

在霍爾果斯,商品車出口也在探索新模式。記者在霍爾果斯公路口岸看到,一輛輛貼着二維碼的自駕國產商品車有序排隊,駛入智慧卡口,待設備識別二維碼後,快速通行。這是自去年10月起實施的“自駕出口商品車快速通關模式”,也是新疆首個獲得海關總署備案的創新案例。

霍爾果斯海關監管一科科長楊強介紹,自駕商品車出口,可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對車輛各類信息提前申報,並在線生成二維碼,通關時憑二維碼享受“一掃即過”的便捷服務。該模式運行以來,商品車通關效率提升80%,出口超22萬輛,同比增長18%。

商品車出口屢創新高,針對中亞地區的汽車維修需求也越來越大。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保稅維修基地,工作人員正忙着維修來自中亞國家的各類汽車。自今年3月開展跨境保稅維修服務以來,這裡月均服務30輛車。運營方義烏商貿城跨境汽車維修服務站負責人張勇說,“在這裡維修國產轎車的費用比在哈薩克斯坦低近40%,因此吸引了不少國外客戶。我們年內還將擴建800平方米維修車間,新增貼膜、改裝等業務”。

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在霍爾果斯加速落地,離不開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成立後,賦予霍爾果斯片區打造跨境經貿投資合作新樣板的功能定位,讓這裡成爲制度型開放高地。

2024年,霍爾果斯片區總計探索創新外籍跨境車輛多口岸互通互認、創新推行“自駕出口商品車快速通關模式”、14項“首個、首單、首筆”金融服務先行先試等27項制度舉措,在推動完善體制機制、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物流樞紐和口岸通關效能、促進對外貿易創新和投融資便利化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才能不斷爲口岸發展除障礙、增動能。“目前霍爾果斯口岸經濟還有些‘偏科’。物流型、服務型企業比較發達,加工業相對薄弱。”朱宏劍說,下一步,霍爾果斯將結合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發展邊民互市、落地加工等新興業態,引培經營主體,給予資金扶持,並強化供應鏈金融服務。

絲路古道的駝鈴聲早已遠去,但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從未停歇。奔跑在共建“一帶一路”最前沿,霍爾果斯以“新”求進,正推動口岸發展“邁”向新高度。(經濟日報記者 餘 悅 朱雙健 耿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