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政次 協調高手吳志中 務實拓展經貿外交
前總統蔡英文去年底以個人身分訪問法國,促成臺灣半導體產業代表與法國新創公司會面,曾任駐法代表的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居間穿針引線功不可沒。圖/外交部提供
吳志中 小檔案
前總統蔡英文去年底以個人身分訪問法國,促成臺灣半導體產業代表與法國新創公司會面,曾任駐法代表的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居間穿針引線功不可沒。他在大學教授國際關係近20年,直到2016年才以教授身分被延攬入閣,面對極速變動的國際經貿環境,如何繼續廣結善緣、務實拓展雙邊關係,有一套獨到的觀察。
去年520之後,「經貿外交」成爲外交部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字。吳志中說,臺灣過去八年獲得許多歐洲國家的支持,未來將透過經貿外交、實質利益,強化跟這些國家的雙邊關係,如此一來,這層關係就會變得「永續」,這是很重要的目標。
吳志中舉例,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佔「全面主宰」的地位,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如何維持既有優勢,是國家利益所在,一定要鞏固臺灣技術領先、生產鏈關鍵的地位。
「半導體的ecosystem(生態系),事實上也是民主國家的產業鏈。」他舉例說,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是臺積電重要夥伴,荷蘭艾司摩爾(ASML)又爲臺積電生產關鍵設備,從上游設計、中游製造、下游封裝,產業鏈橫跨美國、荷蘭、比利時、德國、法國、日本等,「未來(全球供應鏈)重組,其實只是強化本來民主供應鏈的一部分,作爲未來的一個方向」。
外交單位常是跨國經貿合作的幕後功臣,扮演居中協調角色。吳志中說,世界各國都希望臺灣去投資電子產業,除設置工廠也可從基礎面着手,包括簽訂人才交換、教育合作的MOU,或推動投資保障協定,藉此降低投資人在地主國的政治風險等。
力促雙方互訪 締結信賴關係
「外交部協助雙方有更多的接觸,尤其讓決策者見面,這很重要」,吳志中坦言,臺灣無法參與大多數的國際組織,仍可透過外館、外貿協會,尋找雙方的共同利益;過去因臺灣特殊的地位,決策者彼此不認識、不瞭解,近年來外交部協助更多歐洲決策者訪臺,臺灣決策者也到歐洲去,對美國、加拿大也是採同樣策略。
吳志中指出,經貿外交最重要的意義,是與他國形成「互賴」關係,帶來實質的經濟利益,要達到此目標,關鍵在於決策者意向。雙方互訪有利於彼此瞭解,他駐法任內促成臺灣與法國科技部長(指國科會主委)見面、簽署科學與技術合作協議(STC),囊括半導體與量子、生醫、綠能減碳、AI資安、太空及海洋等6個重點領域,可望深化雙方產業分工、知識互相交流,便是一例。
「世界局勢不見得對臺不利」
「我覺得世界局勢是在改變沒有錯,但不見得對臺灣不利。」吳志中強調,世界秩序本就對臺灣不公平,臺灣厲害之處在於,即使被大多數國際組織排除,面對如此多的困難、威脅及打壓,依舊能撰寫一部傳奇,締造成熟的民主、科技成果。
他認爲未來的世界局勢,雙邊關係遠遠大於聯合國,過去八年臺灣積極建立與友盟國家的雙邊關係,這成爲未來區域合作很重要的基礎,「我認爲,臺灣一定要延續過去外交動能,強化與各國的雙邊關係,當然期盼在未來新的區域合作裡面,可扮演一定的角色」。
吳志中經常以拉丁文「sui generis(自成一格)」形容臺灣,代表的是,雖只有12個邦交國,也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卻能夠發展成熟的民主與經濟,自然演化成「新生命體」、「新物種」,在新的國際經貿情勢中,沒有人可以忽略,臺灣已是不可否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