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存底5828億美元 創史上新高

中央銀行6日公佈我國最新4月底外匯存底金額達5828.32億美元,較上月底大增48.1億美元。(本報資料照片)

中央銀行6日公佈我國最新4月底外匯存底金額達5828.32億美元,較上月底大增48.1億美元,不僅連4升、且創下史上新高;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與瑞士,規模排名全球第四名。央行外匯局長蔡烱民分析,我外匯存底變動受到3大因素影響,包含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主要貨幣對美元變動以及央行爲維持市場秩序進場調節。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宣佈對等關稅後,股、匯、債三殺,美元指數摜破100大關、累計跌4.55%,歐元、英鎊、日圓等非美貨幣升值;新臺幣4月累計升值幅度1.165元,升幅達3.64%。

蔡烱民表示,央行進場買匯阻升,4月外匯存底規模增加;而臺幣升貶對外匯存底影響,會列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準備科目,通常匯兌損失會用資產項目來調節、獲利將放在負債項目來平衡,不會列入當年度損益,也不影響央行年度繳庫金額;由於近日臺幣匯率快速升值,目前帳上仍是獲利。

央行買匯阻升,對於5月外匯存底走勢如何?蔡烱民表示,假設匯率穩定下來,5月外匯存底應該還會增加,仍有機會持續新高。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不管是關稅預期心理,還是想套匯的外資,這些升值的外在壓力還是存在,但他認爲央行最終會守穩30元價位。畢竟這是心理關卡,不能失守。再者,即便對美談判有談到匯率,因新臺幣升值幅度大於鄰國,也有「討價還價」空間,後續被要求升值壓力已小。

他說,臺幣這波升值幅度已大於其他國家,短期內不太可能高到所謂的28元。至於關稅談判對匯率壓力,他認爲美方這次談判確實沒把貨幣升貶放進去,即便有,現在壓力也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