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埔綠能生態園區 轉廢為能成果亮眼

全國首座「廚餘厭氧」生質能源廠 開創環保、經濟、綠能發展多贏結果

臺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臺中市政府環保局/提供

過去廚餘回收後以堆肥或餵養豬隻方式處理,卻衍生臭味、食安等問題,部分地區廚餘分類效率不佳,導致可再利用的生廚餘(植物性蔬果殘渣)混雜於垃圾以焚化方式處理,增加焚化爐負荷、縮短使用年限。爲達資源循環並降低焚化爐負擔,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於106年8月以促參法整建-營運-移轉(ROT)招商模式,在臺中打造全國首座「廚餘厭氧」的「外埔綠能生態園區」生質能源廠,設置廚餘厭氧發酵設施提供大臺中地區廚餘處理量能,並利用所生沼氣進行發電,落實轉廢爲能,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園區自108年7月9日營運,分區分階段收運生廚餘(植物性蔬果殘渣、茶葉渣、咖啡渣等),統計開始營運日至114年6月底,生廚餘處理量達14萬公噸,近三年每年處理量約有2.7萬公噸,平均每工作日處理量約110公噸,穩定持續回收處理。

園區於109年6月15日開始發電售電,至109年12月31日發電量共72萬9,091度,110年發電量281萬3,052度,111年發電量290萬5,985度,增長3.3%;112年發電量318萬6,897度,增長9.7%;113年發電量334萬4,810度,增長5%。迄今,至114年6月底已累計達1,420萬7,867度,產生的綠電皆躉售給臺電公司調配用電需求,約可供3,422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根據臺電公司官網資料,113年我國每戶家庭平均每月用電量約346度),而園區累積減碳量達6,995.3公噸CO2e,也爲減碳行動付出心力。

園區生廚餘前處理分篩出的長纖維雜質及厭氧發酵後產生的副產物沼渣及沼液富含氮、磷、鉀等營養,也逐步推廣成爲肥料、培養土或土壤肥分補充液,將其循環再利用於農田,增加土壤肥分,幫助作物生長、減少化學肥料使用,推廣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促成綠色循環經濟,共創環保、經濟發展、綠色能源發展的多贏結果。

臺中市市長盧秀燕的施政主軸「幸福三部曲」的第三部「永續環境」,是對於永續環境的堅持,朝向低碳城市、淨零排放的最終目標努力。臺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正是呼應現今永續環境、資源循環再利用的最佳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