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機超人」過世!醫揭最可能染病原因 有1警示徵兆速就醫

▲「挖土機超人」林鴻森救災感染過世。(圖/翻攝臉書/林奕華,下同)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桃園市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投入救災卻不幸因傷感染敗血症、在中秋夜宣告不治。感染科醫師指出,在災區救災感染死亡,且依照病程分析以「類鼻疽」可能性最高,類鼻疽病原菌可能經由呼吸道吸入或者傷口進入,都有可能導致敗血症,年長者或者抵抗力差者恐致死。醫師也提醒,類鼻疽進入傷口特徵爲「腫痛」,民衆救災時受傷且傷口出現變化,應儘速就醫診治。

桃園市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在災情發生後毫不猶豫帶着救災機具「小山貓」奔赴花蓮,與侄子一同投入救援工作,然而他在救災期間左腳不慎遭刺傷,傷口逐漸腫脹,第8天身體狀況惡化,才自行聯繫救護車前往門諾醫院治療,並診斷傷口感染。

林鴻森病情一度穩定,但腫脹未消,家屬與院方協商後,決定將他轉送桃園林口長庚醫院進一步治療。轉院途中,他意識清醒,仍有望康復。然而,抵達長庚醫院時,他突然昏迷,醫院雖全力搶救,仍因感染引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最終在中秋夜不幸離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受訪分析,救災現場若出現傷口感染,最常見爲「類鼻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不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後2、3天就會相當嚴重,依照個案病程,類鼻疽的可能性最高。

根據疾管署資料,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爲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病原菌存在於受污染的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由於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及泥水中的病原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除了接觸傳播外尚可能經由食入受污染的水或吸入性感染。

黃高彬表示,類鼻疽吸入之後可能會造成肺炎,嚴重會造成後續敗血症等問題;另外則是從皮膚的傷口進入,出現腫脹與局部病變,治療則是以抗生素爲主。黃高彬也提到,類鼻疽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侵犯傷口不同處,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出現明顯的「紅腫痛」,類鼻疽則僅有「腫痛」,不太會發紅,但重點在於,若於災區受傷後傷口出現腫痛,要儘速就醫。

疾管署資料顯示,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爲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髮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

疾管署在花蓮光復鄉發生災情後,隨即提醒可能增加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腸胃炎等傳染病發生風險,提醒當地民衆及投入重建人員、志工,清理環境時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防疫三保,避免傳染病威脅。

裝備保護部分,疾管署表示,清理時切勿赤手赤腳、穿拖鞋,以及直接接觸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務必穿着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

疾管署提醒,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

▲鏟子超人注意自我防護。(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