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46%國資大股東三年零分紅,這家公司到底姓什麼?

當全網都在吃瓜宗慶後家族遺產糾紛的時候,太多網民喜歡自我代入或者一廂情願,討伐、口嗨糾紛中的人物。

我覺得這時候更應該娃哈哈這家企業的命運,這背後是國資的權益、當地的納稅更是成千上萬的就業崗位。

宗慶後無論是四個還是七個子女,只是私德,公衆更應該關注公共利益,更事關你我。

一家校辦小廠38年膨脹爲千億帝國,卻陷入國資大股東隱身、家族體外財富膨脹、非婚生子女跨境爭產的漩渦,娃哈哈的控制權真相遠比股權比例複雜。

杭州市上城區財政局近日悄然成立專班,介入處理娃哈哈集團遺產糾紛事件。這場因創始人宗慶後離世引發的豪門內鬥,意外揭開了中國最知名飲料企業背後的權力真相。

在公衆認知中,娃哈哈是宗慶後一手打造的民營帝國。當三位自稱宗慶後非婚生子女的美籍人士在香港和杭州提起訴訟,要求分割21億美元信託資產及娃哈哈集團29.4%股權時,人們才猛然驚醒——娃哈哈集團第一大股東,其實是持股46%的杭州上城區國資。

01歷史迷局:從校辦工廠到混合所有制

娃哈哈的出身,寫在它的基因裡。

1987年4月,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決定開辦校辦企業經營部,提出的承包條件是:3名員工、4萬元開辦費、14萬元貸款,當年需完成4萬元利潤。當會場陷入冷場時,42歲的宗慶後站了出來。他接手的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成爲娃哈哈帝國的起點。

短短兩年後,經銷部發展爲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仍屬於國有校辦企業性質。真正奠定娃哈哈行業地位的,是1991年杭州國資主導的"小魚吃大魚"——讓娃哈哈兼併全國排名前十的杭州罐頭食品廠。

企業性質的根本轉變發生在1999年。乘着國企改制東風,宗慶後推動娃哈哈轉型爲混合所有制企業。註冊資本5.146億元中:上城區國資局出資2.6245億佔51%;宗慶後出資1.51億佔29.4%;職工持股會出資1.0086億佔19.6%。

這場改制暗藏玄機:杭州政府不僅提供20%股權優惠價,還允許宗慶後從前三年新產品稅後留利中劃出15%作爲購股資金。最終這位創始人僅支付6419.5萬現金,就將29.4%股權收入囊中。

更關鍵的是,改制不包括商標、生產技術等無形資產,這爲日後的資產騰挪埋下伏筆。隨後國資向職工持股會轉讓5%股權,形成如今46%:29.4%:24.6%的三足鼎立格局。

02股權幻象:46%國有股與0.39%的利潤

翻開娃哈哈集團股權結構,杭州上城區文商旅投資控股集團(國資)46%的持股比例赫然在列。但數字背後的現實令人震驚:20212023年間,這位大股東從娃哈哈集團獲得的分紅收益竟然爲零。

謎底藏在娃哈哈的"體外循環"體系中。截至2022年底:

境內"娃哈哈系"(含體外公司)總資產370.47億元,淨利潤47.67億元

國資參股的娃哈哈集團(含16家子公司)總資產僅58.07億元,淨利潤1871.28萬元

這意味着國資大股東僅享受到整個娃哈哈體系0.39%的利潤。而宗氏家族通過三大外部體系掌控了實際財富:

宏勝系:宗馥莉1000萬美元起家,恆楓貿易(BVI離岸公司)持股98%,2022年銷售額破百億

宏振系:宗馥莉全資控股,27家子公司綁定經銷商網絡

三捷系:杜建英掌控,滲透在工廠資本層

"左手倒右手"的遊戲規則簡單:宏勝系以低價承接娃哈哈代工業務。例如16.8升桶裝水,娃哈哈集團以2.44元賣給宏勝系,後者再以7.52元售出。差價留在宗家口袋,國資只能旁觀。

03 宗馥莉:媒體公關高手

據哇哈哈內部人士爆料:"宗慶後一生,一妻、一女、一布鞋,生活簡樸、愛國愛家,一心只想做中國的民族企業"等等這些人設的怎麼來的?

是當年宗馥莉負責哇哈哈品牌公關部時,她通過合作的媒體利用重金一手給老爺子打造的人設,意圖通過道德綁架,捆住老爺子,也逼退其他同父異母的家族成員。宗老活着的時候,對此就不是很接受,但爲了臉面和企業聲譽,也就妥協了。

公衆對她的瞭解,都是她通過合作的**媒體以及自媒體,通過各種採訪、報道傳遞給公衆,包括後來的辭職鬧劇,她都適時通過各種媒體釋放各種新聞、話題,來製造人設,獲得輿論和網民的支持。

包括本次信託訴訟新聞,7月12日上午本平臺矩陣號發佈的內容就被莫名的投訴、下架,細思極恐。後來只是輿情演變爲網絡狂暴,她失去了壓住輿情的能力。

04治理迷途:三十年默契與權力真空

上城區國資的"佛系治理"持續近三十年,成爲商界奇觀。

改制後國資方奉行"三不原則":不插手經營、不參與管理、不干預決策。這種超然姿態使宗慶後建立起"一人定乾坤"的統治。

微妙平衡在2024年被打破。

宗慶後去世後,宗馥莉接任立即推行激進改革:

渠道重組:14省經銷商轉籤宏勝銷售公司

產能轉移:關停18家非宏勝系工廠(多屬杜建英陣營)

品牌切割:力推自有品牌KellyOne,申請"娃哈哈"商標轉讓

當宗馥莉試圖將估值911億元的"娃哈哈"387件商標轉移至個人控股公司時,國資終於打破沉默。商標轉讓被緊急叫停,國資流失爭議浮出水面。

更深層的矛盾在員工持股會爆發。2018年宗慶後將員工持股轉爲乾股(保留分紅權),但隨着分紅縮水,2024年老員工組建維權委員會起訴要求恢復股權。法院已立案的糾紛,揭開了治理結構的另一道傷疤。

05決戰時刻:跨境爭產與國資覺醒

2025年7月,香港高等法院一紙禁令將家族矛盾推向高潮。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三名美籍子女起訴宗馥莉,要求:

平分21億美元信託基金

分割娃哈哈集團29.4%股權

凍結香港匯豐賬戶18億美元資產

訴狀披露宗馥莉已從信託賬戶轉出108.5萬美元。更致命的是,杭州法院將審理對29.4%股權的繼承權主張——若成立,娃哈哈股權結構將碎片化。

國資不再袖手旁觀。7月17日,杭州市上城區財政局證實:"已成立專班在介入處理"。看似突然的出手,實因觸及兩條紅線:

經濟紅線:風波已影響企業穩定,2024年娃哈哈營收暴增200億達728億元,地方稅收不容有失

治理紅線:股權可能被拆分爲美籍人士持有,疊加員工持股訴訟,治理結構瀕臨失控

"當企業稅收取代國家股分紅成爲政府主要收入來源,娃哈哈的動盪就不再只是家事。"一位業內律師點破要害。

06未來棋局:重劃邊界與治理重構

娃哈哈歸屬之爭,實則是中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活標本。

國資的介入可能推動三重變革:

控制權重構:不排除國資憑藉46%股權聯合職工持股會,形成絕對控制力

利益再平衡:終結"體外循環"模式,將核心業務和利潤迴歸主體公司

治理現代化:建立董事會制衡機制,結束"個人獨裁"治理

更深層問題在於,娃哈哈離岸架構面臨跨境法律挑戰。註冊於BVI的恆楓貿易(控股宏勝98%股權)、主張21億美元信託權益的香港訴訟、美籍繼承人的身份,使爭端超越國內法範疇。

"娃哈哈集團只佔整個‘娃哈哈系’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業務在與國資無關的企業中,這是典型的‘窮廟富和尚’。"多位知情人士的直言,揭示了混改企業治理的深層困境。

宗馥莉與三個美籍弟妹的爭產大戰仍在香港和杭州的法庭拉鋸,而國資專班已悄然入駐娃哈哈總部。

上城區財政局會議室的燈光常亮至深夜,工作人員翻閱着跨越三十年的股權檔案。

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價值數百億的股權糾紛,更是中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道經典考題:當法律上的大股東與事實上的控制人分離,當國家資本與家族財富糾纏不清,企業到底該姓什麼?

答案或許就在杭州國資能否將46%的股權比例轉化爲真實的治理話語權。

娃哈哈的最終結局,將爲中國無數"戴紅帽"的民營企業寫下最現實的註腳。

出來混,都是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