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Vision體驗首發:又輕又小還實用,比蘋果頭顯強多了
在今年三月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上,vivo 突然丟出了一款王炸級產品——vivo Vision,雖然只展示了外觀部分,但也在網絡上掀起了熱議。絕大多數網友都沒想到,vivo 居然是國內首家推出對標蘋果Vision Pro產品的廠商。
終於在8 月 20 日,雷科技有幸受 vivo 邀請來到了其東莞總部,在工作人員的介紹之下詳細體驗了一波 vivo Vision。
更輕、更小、更實用
在雷科技看來,Apple Vision Pro 最大的槽點並非價格,也並非什麼生態問題,而是重量。雷科技之前曾在線下簡單體驗了一下 Apple Vision Pro,600g 重量加上極度前傾的重心,小雷只佩戴了不到十分鐘就感到脖子痠痛,別說看一部完整的電影了,看部短片都是難題——作爲對比,蘋果最新的11英寸iPad重量均在450g左右。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而市面上的大多數 MR 設備也是如此:要麼爲了堆料把頭顯重量加到兩斤以上,要麼爲了提升佩戴體驗在顯示效果上大幅縮水。而 vivo 推出的 Vision 算是首個在重量和質量之間取得了平衡的頭顯設備。
其實光看體積,我們就已經能看出它相比 Apple Vision Pro 要小了一整圈,因此戴在頭上時也沒有那麼突兀,更接近一款頭顯設備而不是一個「頭盔」。
vivo 官方介紹 vivo Vision 的重量僅有 398g,此外, vivo 針對頭顯的重心做了相應調整,雷科技在體驗環節中雖仍感覺到一些悶熱,但幾乎沒有什麼痠痛感,這一點倒是很讓雷科技意外。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除了重量和重心有一定優化,vivo Vision 還能針對不同用戶的臉型和近視程度配備相應的遮光罩(也可以理解爲面罩)和鏡片。不過 vivo 的工作人員介紹如果近視度數超過 1000 度,就不太建議使用 vivo Vision 了。
vivo Vision正面擁有四顆攝像頭,下方則有兩顆,其中正面四顆攝像頭主要支撐VST彩色透視的實現以及空間視頻的拍攝,下方兩顆攝像頭則幫助 vivo 實現無手柄的交互操作。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作爲對比,蘋果Vision Pro 和三星Project Moohan底部也各有2顆SLAM攝像頭,但正面還有10顆不同攝像頭和傳感器。
既然聊到了無手柄操作,這裡就順帶提一嘴 vivo Vision 的手勢操作,目前 vivo Vision 的手勢是大拇指和食指做出「捏」的動作,「短捏」爲確認鍵,「長捏」則能拖動窗口,並沒有什麼學習門檻,基本一學就懂。
(圖片來源:雷科技製圖)
不過這個手勢也帶來一些新問題:如果你跟小雷一樣在看視頻時喜歡動來動去、手也不太安分的話,就很容易誤觸手勢識別功能。
而鼠標光標則是被替換成了眼動識別,雷科技體驗下來認爲這套邏輯還是十分流暢的,能夠做到指哪打哪;音量加減鍵和多功能鍵則被放在了鏡腿右側,同樣沒有什麼上手門檻。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接下來讓我們聊一聊重頭戲——「畫質」。
vivo Vision 內置了一塊 3840*3552*2 的定製 Micro OLED 屏幕和鏡片,畫質表現基本無需擔心,哪怕你是什麼火眼金睛,也很難在這塊屏幕上挑出什麼刺。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換句話說,vivo Vision 的實際體驗確實擁有遠超其他 XR 頭顯的廣闊視角和極強的沉浸感。當然,跟 Vision Pro 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畢竟成本和價格擺在這裡。
值得一提的是,vivo Vision 提供了無級調整的「環境」強度。在低強度設置時,它的視覺效果類似於AR眼鏡,即用戶可以通過頭顯看到外部的真實世界,以及「懸浮」的窗口和菜單。
實際上,用戶看到的外部環境是由機身上的攝像頭捕捉後重新合成的,而非AR眼鏡那種直接透射的設計。小雷在使用環境透視模式的時候,除了畫面的亮度稍稍比真實環境中高一點點外,幾乎感受不到明顯的「不自然感」。
這得益於內置的驍龍 XR2+芯片的算力加持,不過或許是早期算法不夠完善,畫面邊緣的部分依舊有些模糊。
如果你不太喜歡這種透視模式,也可以在菜單中調節成「環境」模式,這時透視的畫面就會被替換成渲染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下你能更明顯地感覺到 vivo Vision 所帶來的沉浸感。
目前 vivo Vision 可展示的內容並不算多,可以總結爲:180°視頻、2D/3D影院視頻、空間相冊、空間視頻和一些能互動的 3D 遊戲。
(圖片來源:雷科技製圖)
其中 180° 視頻非常值得一說,相比主流的頭顯設備,vivo Vision 得益於這塊 Micro OLED 屏幕,在顯示效果上幾乎是斷層式的領先,真的有一種畫面中的人物馬上就要「貼」上你的感覺。
(圖片來源:雷科技製圖)
而在觀看 3D 視頻或 2D 視頻時,周圍的環境會暗下來,又不是完全黑掉,不會說完全與環境隔絕。這時巨幕的高清電影,配合沉浸的空間音頻,那感覺就是一個人的 3D MAX 影院。
(圖片來源:雷科技製圖)
噢對了,UI及動畫設計其實也是 vivo Vision 的亮點之一,無論是應用從縮略圖變成窗口的動畫,還是不同角度下的光影效果都非常符合真實性,雖然也有那麼一點點的「Apple」味,但第一款頭顯產品的交互就能做到如此水平,還是足見 vivo 相關團隊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由於目前 vivo Vision 支持的應用較少,這裡便不再過多闡述,大家可以關注它上市後的表現。
vivo Vision是vivo進入AI時代的門票?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vivo Vision 更像是一款炫技秀肌肉的產品,爲的就是讓市場知道 vivo 擁有製造頂尖頭顯設備的能力。
實際上從官方的迴應來看,vivo Vision 更像是vivo 爲以後全面邁入新時代的一次準備。首先,vivo 高管韓伯嘯曾透露,vivo 在 MR 領域已經佈局了四年,團隊規模也提升到 500 人,足見 vivo 對於vivo Vision 的重視。
其次,vivo在藍科技及AI大模型上的投入已經超過了十年,光是智能手機這一載體已經難以滿足vivo的需求,而擁有實時空間計算能力的混合頭顯就成了vivo的下一「目標」。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最後是對未來的投入,雖然目前vivo Vision並沒有在生態方面給雷科技帶來什麼驚喜,但我們能看出vivo Vision的出現更像是肩負起將生態鏈接在一起的角色,甚至基於頭顯設備的各種技術去開發適用於家庭場景的機器人。這也讓 vivo Vision 推出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混合現實頭顯,不過什麼時候能正式與我們見面,可能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對於vivo Vision,雷科技的評價比較複雜,它確實解決了Apple Vision Pro的各種痛點,也試圖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於蘋果的生態系統,但它目前對生態應用的支持又讓雷科技有些擔心,擔心它會因爲生態應用的問題,成爲下一個「Vision Pro」。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到底它未來是不是能替代手機,成爲最普遍的智能終端,雷科技覺得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肯定還有挺長的路要走。不管怎樣,繼蘋果之後,vivo也邁出了這一步,也代表整個行業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空間計算加上最火的 AI 技術,到底能碰撞出什麼樣的未來,雷科技回答不了,只能交給時間。
但於我們每個人而言,要做的就是保持對新技術的關注,迎接新技術革命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