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ÜV NORD、鑑衡雙認證,晶科下半年重押Tiger Neo 3.0產能
6月10日,晶科能源聯合TÜV NORD集團、鑑衡認證中心等權威機構,發佈《TOPCon技術及Tiger Neo 3.0商業方案白皮書》。該報告系統收錄全球多個不同氣候、地貌環境下的實證電站測試數據,系統展示了晶科TOPCon組件在不同環境下的真實表現,全面展現了TOPCon技術平臺的先進性與晶科Tiger Neo 3.0組件的技術集成成果。
《白皮書》數據顯示,晶科能源TOPCon組件已在日本、意大利、中國雲南和海南等地的多個實證項目中接受權威第三方測試,覆蓋海岸、沙漠、高原、內陸、溼熱等複雜環境,測試結果顯示TOPCon組件在大多數場景中相較BC類組件具備2%-7%以上的發電增益。其中,日本鹿兒島、雲南楚雄、海南海口、意大利南部等站點的實測數據,進一步印證了TOPCon技術在複雜氣候條件下的發電韌性。
以日本鹿兒島實證測試爲例,TÜV NORD集團全球可再生能源高級副總裁須婷婷表示,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現場對兩種不同技術類型的組件性能進行了詳盡的測試,可以看到經過7個月併網發電實證,雙玻雙面的TOPCon組件相較單玻單面的N型BC組件,歸一化的單瓦發電量增益約爲7.1%。能有如此高的增益,主要依賴於鹿兒島項目使用的TOPCon組件有着較高的雙面率,同時實證場地幾乎無遮擋且砂石/水泥地面反射率約30%,能夠將更多的光線反射到組件背面帶來發電量增益。
在海南的測試是由鑑衡認證中心實證測試。鑑衡認證中心太陽能事業部總經理周罡表示,以海口實證測試爲例,TOPCon技術雙面率達到83%,BC產品爲68.7%。在100-400瓦/平方米的弱光條件下,TOPCon技術平均增益達到7.83%,運行溫度也低於BC組件。
《白皮書》顯示,TOPCon組件之所以在低光照條件下仍能維持較高輸出,關鍵在於其電池結構設計:一方面通過隧穿氧化層與摻雜硅層構建更優電流路徑,有效抑制漏電流;另一方面並聯電阻優化,有助於提升弱光下的電壓保持能力。依據IEC 61215-2:2021標準測試,TOPCon組件的功率表現優於BC組件2.26%-2.49%。這意味着在早晚日照偏弱時段,TOPCon組件可捕捉更多微弱光能,提升峰值前後的發電曲線“肩部”,爲系統帶來實質性收益增量。
晶科能源研發副總經理戴健表示:“TOPCon電池及其升級技術仍具有廣闊的提效空間,未來3年效率有望達到28%以上,逼近單結晶硅電池效率極限。隨着工藝的持續優化和規模效應的逐步釋放,TOPCon技術的經濟性將日益顯著。預計在未來將主導光伏技術演進,併爲鈣鈦礦疊層等下一代技術奠定基礎。”
在這樣的技術以及權威機構的認證下,晶科能源推出了Tiger Neo 3.0。Tiger Neo 3.0不僅延續了TOPCon技術的性能優勢,更在組件層面實現了高度集成與全場景適配能力。目前,Tiger Neo 3.0產品量產功率已達到670W,其組件首年衰減率低於1%,大幅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白皮書》指出,2024年底黃金片區電池量產效率超26.7%,未來結合隱形柵線技術、摻雜控制與鈣鈦礦疊層路徑,有望實現32.5%以上的理論效率,爲後續組件LCOE持續下降提供結構性空間。
晶科能源技術服務中心總經理臧鵬飛表示,對比同檔位的BC產品,Tiger Neo組件可使單瓦系統BOS成本降低0.048元、單瓦發電量上升1.19%,度電成本下降4.73%,溢價能力提升17%。
對於TOPCon與BC的差距,金浩認爲,兩個技術是非常相似的,BC與TOPCon的差距源於一定的設計,兩者的應用場景有一定區別。TOPCon適合於大型的地面電站,BC技術更適用於分佈式,以及民用建築。
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對此又進一步表示,不是所有的BC都是高效組件,也不是所有的TOPCon都叫Tiger Neo 3.0, 未來不是TOPCon和BC在的對比,而是以功率檔,如650W作爲分水嶺,650W以上的組件,不管是TOPCon或者BC,在未來12個月內都是屬於高性能組件。
基於此理念,晶科能源在2025的主要目標是不是增加產能,而是完成對現有產能的升級。就是將現有40%-50%N型茶能升級成650W以上的產品,20%的N型組件產能升級到670W。
此前,晶科能源已經公佈了2025年的銷售目標是85G-100GW。“這一目標是基於較高的訂單可見度,一季度,訂單可見度已經超過70%。銷量不是晶科今年的工作重點,重點是完成Tiger Neo3.0高效組件的產能迭代。”
本文源自:中華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