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嬰中心影像不再被消失!朝野立委贊同「監管雲」入法
託嬰中心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託嬰中心兒虐案頻傳,爲了防止監視畫面「被消失」,衛福部去年規畫廣設「監管雲」,要求全國託嬰中心將監視器畫面上傳中央雲端,並由《兒童托育服務法》專法立法處理。被害家長團體呼籲監管雲入法,朝野立委多贊成,衛福部指出,若法制程序順利、預算足夠,有望今年嘗試啓動。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9年修正部分條文,明定託嬰中心應裝設監視錄影設備。但衛福部統計,2021年到2023年6月,託嬰中心托育人員涉及不當對待案共114件,其中有10件是因監視設備人爲操作不當或損壞,導致影像無法使用。
爲防止發生重大事故時,監視畫面被人爲因素毀損等,導致無法釐清事實真相。衛福部規畫讓託嬰中心將監視影像上傳到中央雲端,自動備份保存,且機構應妥善管理資料30天。卻引發教保團體不滿,質疑侵犯兒權與勞權,質疑認定托育人員都有犯罪嫌疑。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日(18)審查《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包括行政院版本、朝野各委員版本共有29個版本。被害家長團體也於今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立委通過監管雲入法,確保爭議時證據不會被銷燬,也保障第一線人員及幼童權益。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衛福部以兒童安全、兒童最佳利益爲優先考量,監管雲的設置,樂意聽取各界指教。衛福部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說,針對托育機構反彈及執行上困難,立法通過後會加強與第一線溝通、提供協助,監視器規格及平臺,也會與各縣市討論,提供建置設備的參考。
針對監管雲入法,朝野立委大多支持,不過,針對保存天數、如何調閱資料,各版本有不同設計。由於立委版本衆多,仍需討論,此條暫保留,擇期再審。
立委郭昱晴認爲,應將托育機構管理影像資料天數,從現行30天延長至60天,因爲不少嚴重案件超過30天才查;以及若機構設備毀損而無法上傳雲端,是否應訂定期限,要求2天內完成修復?
另外,目前制度僅對託嬰中心有強制裝設監視器規範,居家保母場域仍未被強制納入。立委陳昭姿詢問,居家托育虐待案件比機構高出5倍,居家場域是否能在立法中規範?是否也能適用監管雲?若無法適用,衛福部是否有相關措施因應?以及哪些情況下家長能申請調閱畫面查看?
周道君強調,托育機構錄影完除了本身要保存,也要上傳雲端備份,發生重大爭議時,纔會動用證據保存以還原案情,並非隨時隨地都能調閱;當機構設備故障,無法上傳,目前也有對應罰則,條文是否需要做更細緻規範可以再討論。
周道君解釋,居家托育涉及隱私,機構是經設立許可的特定場域,相關監控設備對象爲受照顧的小朋友、機構工作人員;但居託在個人住家,是家庭生活空間,有其他人在,要求裝設監視器有合適性疑慮。目前居家托育管理,是由縣市政府委託居託中心,不定時訪視居家保母,等未來托育專法通過,等於確立法源、行使公權力,強度會更高。
針對立法上路後,預計需要多久完成準備工作?周道君表示,縣市政府建置雲端需要時間,去年預算有編約2.5億元,並有先和地方討論採購內容,部分縣市也有先透過公託來做,若今年預算挪得出來、立法順利,可以嘗試今年啓動,逐步推動監管雲,而目前明年仍未編列明確監管雲設置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