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稿講話現場答 當面問政解民憂
右安門街道“街道向羣衆報告工作會”現場
城中村改造進展如何?涼水河畔是否有了舒適的歇腳地兒?回家停車是否依然犯難?8月1日下午,豐臺區右安門街道近500名羣衆帶着各自的急難愁盼問題,與街道負責人開啓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互動。這是右安門街道“街道向羣衆報告工作會”現場,與傳統的工作彙報不同,這一次由街道全體班子成員面對面向羣衆彙報工作。面對羣衆提出的問題,右安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嘉拿出了詳盡的“清單”,逐一向轄區百姓彙報工作進展。同時,街道黨工委書記畢博現場公佈個人手機號碼,隨時傾聽並回應羣衆的訴求。
由街道負責人向羣衆報告工作,讓羣衆“問政豐臺”的創新實踐,來自豐臺區的一項新機制。自今年7月起,豐臺區首次開展“街鎮向羣衆報告工作會”,該機制覆蓋豐臺區26個街鎮,以“脫稿講+現場答”的方式,直面羣衆關切,曬出家底、亮出承諾,將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交到百姓手中。在此基礎上,《豐臺區街鎮向羣衆報告工作的實施辦法》出臺,通過規範流程確保羣衆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貫穿始終,讓大家敞開了說、放開了議。
梳理清單摸清百姓關注什麼問題
沒有照本宣科的報告,沒有避重就輕的迴應,豐臺區開展的“街鎮向羣衆報告工作會”由街道主任帶頭脫稿講,書記主持,只說羣衆關心的“實在事”。這些實在事從哪裡來?哪些“家長裡短”成爲街道工作的“硬指標”?在報告會前,每個街道都開展了詳細的問題清單梳理。
爲摸準民情民意,豐臺街道通過“網格探訪+入戶走訪+線上尋訪+現場接訪”機制,走街串巷,對收集到的5820個接訴即辦件、66個信訪件和1561個新增社情民意進行歸類分析,最終分類梳理出養老服務、新就業羣體融入、反詐服務等10類重點問題,形成《豐臺街道羣衆關切問題清單》。在瞭解民意階段,面對豐臺街道居民提出的問題,街道就堅持“能辦即辦”。樓道燈不亮、垃圾清運慢等32件“舉手之勞”當場解決;泥窪東路停車場修建等需要資金的項目,則納入民生項目池專人跟進。“你們肯坐下來聽咱說話,這就比啥都強!”一位大爺的話,讓豐臺街道黨工委書記賈曉方深有感觸:“幹部掏心窩子,羣衆就會跟你交心。”
這樣的“真心換真心”成爲街道的共識。“從‘心裡打鼓’到‘敞開心扉’,我們選擇坦誠相見,讓羣衆關切成爲我們的報告清單。”方莊街道黨工委書記劉際飛向北青報記者坦陳,最初接到試點任務時,方莊街道曾爲是否要公開老舊小區改造艱難、配套老化等問題而猶豫不決。劉際飛表示,向羣衆報告,核心在於“真”。方莊街道直面問題,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徵集,形成“115項問題清單”與“48項任務庫”。最終,在方莊街道向羣衆報告工作會上,方莊街道以路演形式,脫稿彙報上半年重點工作,用鮮活的數據、具體的案例,向家人們坦陳“家底”。
直面問題提出方案收穫理解與支持
每個街道面對的問題不一樣,當街道拿出真誠,亮出方案,百姓爲街道豎起大拇指。
當居民搶着訴說被老舊電梯折磨的苦楚時,右安門街道的負責班子成員當場受理辦件,記錄下樓門號,並承諾時間拿出解決方案。當百姓談及拆遷、停車、養老等領域的問題時,街道工作人員耐心細緻地解答。在討論到充電車棚失火後電動自行車的賠付問題時,班子成員一句“街道兜底”贏得了現場的熱烈掌聲。活動現場,右安門街道黨工委書記畢博還公佈了個人手機號,表示隨時傾聽羣衆訴求。“書記公佈個人手機號,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爲羣衆解決難題的決心。”社區居民陳阿姨說道。
如何解決承諾公開接受監督
爲確保事事有着落,豐臺區還建立“三級落實”機制,能當場辦的,分管領導現場拍板定日期;複雜事項,由班子成員牽頭攻堅並公開進展;系統性大事,由主任、鎮長親自督辦一抓到底。所有承諾及辦理結果均向社會公開,接受羣衆和媒體監督。
方莊街道快速將羣衆關切轉化爲行動成效,建立“1-7-15”限時反饋機制:所有問題“1”日內必響應告知、簡易問題“7”日內見行動解決、複雜問題“15”日內有方案反饋,以硬舉措推動羣衆訴求“件件有迴音”。
“街鎮是離羣衆最近的基層政權,幹部幹得實不實,羣衆最有發言權。”豐臺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鬍戴萍表示,近期豐臺全部街鎮的“街鎮向羣衆報告工作會”將陸續開展,並將與“學子回家”深度聯動,邀請“星動北京·未來之星”活動參與暑期實習計劃的香港大學青年學子一起觀摩豐臺區“街鎮向羣衆報告工作會”,助力香港青年在深刻理解國家治理效能與創新生態中成長。
·對話·
“實實在在爲民辦事比任何漂亮話都珍貴”
對話人:方莊街道黨工委書記劉際飛
北青報:作爲試點街道之一,準備此次報告會的階段,街道有過顧慮嗎?
劉際飛:坦白說,我們心裡是緊張的。近500名羣衆在一場活動裡反映問題,我們擔心會變成“問題大會”。街道班子商量了很多方案,我們想起一位羣衆和我們說,“實實在在的爲民行動比任何漂亮話都珍貴”。我們堅持一條原則:向羣衆彙報工作必須講真話。我們要求班子成員脫稿交流,以路演形式進行報告。
北青報:報告會實際效果如何?
劉際飛:羣衆反饋積極,對於能解決的問題,我們當場想方案,對於停車難等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街道同志通過溝通獲得了羣衆理解。有羣衆表示“有你們的表態已經足夠了”。這場活動羣衆自發的掌聲幾十次,遠超預期。
北青報:“1-7-15”限時反饋機制後續會持續下去嗎?
劉際飛:簡單的問題當天解決;相對複雜的問題,7天之內解決;涉及規劃層面的問題,比如停車難的問題,15日內有方案反饋——我們會詳細給百姓解釋詳細計劃。針對每一個問題,會後街道主管領導會一對一電話回覆,我們也在會場發放“錦囊妙計卡”收集意見。未來這個機制持續貫穿街道工作,是“接訴即辦”理念的延伸。
·專家·
羣衆參與讓好點子成爲治理金鑰匙
對於將羣衆關切轉化爲行動成效這一創新機制,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社會學博士後、研究員李曉壯認爲,通過街道向百姓彙報的形式,能夠拉近黨和政府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有助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生態。人民羣衆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有序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不僅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也可以激發人民羣衆參與公共事務的社會活力。這種機制有重要實踐意義和價值:秩序和活力是一個現代社會的實踐場景,在這個實踐場景中,也體現了現代化的實質,即人的現代化。把好事辦好,久久爲功,這也需要凝聚多元主體的長期合力。
“街鎮向羣衆報告工作對於基層治理具有示範意義。”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智庫處處長、北京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員譚日輝表示,“街鎮向羣衆報告工作會”通過現場彙報-問題交辦-限期反饋,實現民意輸入與政策輸出的良性循環,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積極探索。從政民互動維度,這種模式構建了“雙向奔赴”的治理新格局;從決策科學化維度來看,通過面對面彙報倒逼幹部掌握一手民情,避免政策“空中樓閣”,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治理轉型。
本組文/本報記者張知依
攝影/本報記者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