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雲吐霧請注意 電子煙爆炸頻傳 大腿、生殖器最常被炸

電子煙爆炸最常發生在口袋中,容易造成大腿、生殖器受傷,此外,在吸食過程中爆炸,常導致民衆手、臉、眼睛、嘴受傷,甚至曾發生電子煙碎片進入大腦的新聞事件。本報資料照片

全臺逾18萬人使用電子煙,「菸害防制法」修法後,已全面禁止電子煙,但許多民衆仍透過各式下管道購買。衛福部國健署提醒,電子煙除成分含有尼古丁、甲醛、重金屬等成癮及致癌物質,更可能引發爆炸,造成燒傷、神經破壞、生殖器損傷等嚴重後果,呼籲民衆不嘗試、不購買、不推薦,避免傷了荷包又傷身。

國健署112年青少年吸菸行爲調查及111年國人吸菸行爲調查結果顯示,國中生、高中職生電子煙使用率分別爲3.2%與6.3%,合併計算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爲4.8%,推估約有5萬多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而18歲以上電子煙使用率爲1.4%,推估約有18.5萬多的民衆使用電子煙。

電子煙爆炸事件頻傳,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加州一名15歲男孩,因電子煙爆炸導致手掌上的骨頭裸露在外、手指被截肢,並且臉部嚴重受傷;113年一架從希臘克里特島飛往英國蓋特威克飛機正準備要起飛時,也因爲機上一個裝有電子煙的袋子突然爆炸,導致機上236名乘客被迫緊急撤離。

電子煙爆炸引起燒傷嚴重程度以二度、三度燒傷組合爲主,除了可能留下明顯疤痕,更可能因神經遭受破壞,導致功能喪失。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電子煙爆炸最常發生在口袋中,容易造成大腿、生殖器受傷,此外,在吸食過程中爆炸,常導致民衆手、臉、眼睛、嘴受傷,甚至曾發生電子煙碎片進入大腦的新聞事件。

吳昭軍表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出,大部分電子煙含有具高度成癮性的尼古丁,使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受到影響,且這種損害會持續到約25歲;電子煙釋出的甲醛、乙醛、超細微粒、重金屬等有毒、致癌物質,可能引發阻塞性細支氣管炎,並造成腦、心、肺、肝、腎等器官損害,世衛組織也指出,電子煙對人們健康有不利影響的證據越來越多,亦無法證明有助戒菸。

「菸害防制法」新法,全面禁止包含電子煙在內之類煙品的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使用者最高處新臺幣1萬元。國健署與22縣市衛生局合作,加強稽查違法者,並依法開罰。吳昭軍呼籲,想戒菸的民衆可利用全臺2700家醫事機構專業人員提供的戒菸服務,過程中使用戒菸輔助用藥,可免除部分負擔。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