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睡不好全身痛 小心憂鬱症
65歲以上長者因爲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臺北慈濟醫院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徐先生2年前退休後,先是睡不好到診所就醫並服用安眠藥,之後又因肩膀關節疼痛,吃了止痛藥也做復健都沒有明顯改善,因此負面情緒更加嚴重。過去跟同事、家人外出活動的他,現在總是提不起勁、不想出門,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重大疾病,到家醫科做檢查確定沒有異常後,被轉診到身心醫學科,最後確診憂鬱症。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增加,老年人也是高危險羣之一。臺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張芳瑜指出,65歲以上老年人因爲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根據國外統計,每100個長者中有10人有憂鬱症狀,其中1至2人會符合憂鬱症診斷。
張芳瑜指出,老年人跟一般成年人憂鬱症狀的不同在於,老人不會表達內心的鬱悶情緒,所以會將身體的不舒服放大,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是疼痛。因此當相關檢查都正常,或與感覺痛苦的程度不成比例時,就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爲心理作用造成。
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病人本身就有失智情況而又未治療憂鬱症,就會加速認知功能退化。張芳瑜說,由於失智症與憂鬱症有許多症狀重疊,因此老年人憂鬱症評估必須更完整,須以抽血檢查排除內外科疾病、藥物、營養因素等影響,還要有醫師會談評估。治療則以血清素藥物爲主,若病人是第一次發病,建議至少維持1年的治療,直到病情穩定,若是反覆發病3次以上,就會建議拉長治療時間到3年以上。
國外統計顯示,10到20名有輕生意圖的成年人中,有1人會輕生死亡,而65歲以上長者每4人就有1人,因此長者的情緒不可不重視。張芳瑜強調,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延誤治療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認知能力和身體狀況,必須儘快就醫。
張芳瑜也提醒長者預防憂鬱症之道,退休前預先規劃好未來的生活,藉由規律的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戒除菸酒,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預防效果。(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