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師蹲守金門烈嶼潮間帶20年 洪清漳攝影展揭海洋秘境

退休教師洪清漳介紹他所拍攝的海蛞蝓,如數家珍,他說這些海洋生物都沒有紀錄,要用心觀察才拍的到。記者蔡家蓁/攝影

長年蹲守家鄉潮間帶的退休教師洪清漳,將他20多年來的觀察與影像,化爲「潮間的凝視──洪清漳金門潮間帶攝影展」,今日起在金門縣文化局展出至13日,他以鏡頭捕捉金門海岸生命的律動與變遷,並直言棲地惡化速度驚人,盼喚起民衆關注。

現年67歲的洪清漳,退休前任教於烈嶼卓環國小,擔任國小教師長達32年。早在2009年退休前,他便長年關注烈嶼潮間帶,一年四季、不分晝夜帶領團隊在烈日、寒風、泥灘與礁岩間穿梭,只爲在退潮黃金時刻深入觀察生物行爲、拍攝影像並查驗資料。這份恆心與耐力,讓他們在2017年與金門國家公園合作調查時,鑑定出烈嶼潮間帶無脊椎動物達300多種,數量遠超過金門歷來的官方紀錄,也揭示過去研究能量不足,嚴重低估了金門潮間帶的生物多樣性。多年來,他已觀察超過 1500 種生物,其中至少百種爲臺灣未曾記錄的物種,更曾在 2019 年發表全球新種「金門鐘螺」,拉丁學名中刻上了他的姓氏。

洪清漳在今天開幕致詞時感慨,海洋既近又遠,「你隨時可以看到它,但卻對它很陌生。」這次展出的45幅影像,對多數人而言極爲陌生,因爲這些生物雖一直生活在周遭海域,卻從未被發現。他強調,拍攝海洋生物不困難,最難的是找到牠們,其中有些體型僅1、2公分,甚至不到1公分。

退休後,他將更多時間投入這塊少人涉足的領域,盼在這些物種滅絕前爲牠們留下紀錄,並與大衆分享。「海洋變化若沒有長期紀錄,根本察覺不出來。」他憂心,近年潮間帶正快速變化,大片灘地被互花米草佔據,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

洪清漳指出,隨着人爲建設如水頭商港、金門大橋、翔安機場等影響,海流改變,許多潮間帶被砂覆蓋,鱟在金門的數量日益稀少。鱟在金門的數量日漸稀少,若棲地無法恢復,這些影像將淪爲歷史紀錄。他呼籲:「棲地的保護比物種保育更重要,沒有好的棲地,再多的調查研究都是徒勞。」

「這東西能吃嗎?」洪清漳說,他以前每在臉書PO出新的海洋生物,第一時間都會有人問,這東西能吃嗎?讓他哭笑不得;而長年「下海」的過程中,他與團隊常被誤會在找漁獲,甚至有人笑問:「你們在找吃的嗎?」他總笑着回:「我們是在找別人看不見的。」即便冬日刺骨寒風、夏日酷熱曝曬,或是遇到退潮不如預期、濃霧與強風,他們仍樂此不疲。

對洪清漳而言,拍攝只是記錄,行動纔是關鍵。他持續帶領學生與民衆踏入潮間帶,觀察、寫筆記、巡守棲地,盼更多人守護金門這條仍在呼吸的海岸線。

退休教師洪清漳所拍攝的海洋生物,相當精彩,他強調,拍攝海洋生物不困難,最難的是找到牠們,其中有些體型僅1、2公分,甚至不到1公分。記者蔡家蓁/翻攝

長年蹲守家鄉潮間帶的退休教師洪清漳,將他20多年來的觀察與影像,化爲「潮間的凝視──洪清漳金門潮間帶攝影展」,今日起在金門縣文化局展出至13日。記者蔡家蓁/攝影

退休教師洪清漳在致詞時也呼籲,棲地的保護比物種保育更重要,沒有好的棲地,再多的調查研究都是徒勞。記者蔡家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