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員爲啥成職場新寵,銀髮就業升溫背後仍有問題待解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靜 徐寧
從北京環球影城的零售崗到麥當勞的門店兼職,越來越多企業向退休人員伸出橄欖枝,“60後”短期內成了用工市場“香餑餑”。有觀點認爲,這與即將於今年9月份實行的社保新規有關,並分析“退休再就業”可能會成爲今後的一種社會常態。
相關專家認爲,在當下老齡化進程中,退休人員重新就業能緩解一部分用工痛點,迎合部分人員的再就業訴求。然而在現實情況中,工傷認定難、數字技能短板等問題仍讓銀髮就業之路面臨不少堵點。
從社會層面看,如何讓老年人就業更有保障,“銀髮族”的潛能被主動發現而不是被動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退休老人頻繁收到企業橄欖枝
8月以來,北京環球影城發佈兩則招聘信息,涉及零售服務人員和預備廚師/助理崗位。以零售服務人員爲例,招聘要求爲正式退休人員(已取得退休證),擁有初中以上學歷,每個班次4-8小時,薪資待遇爲30元/小時,能夠接受長時間站立工作,負責零售店的商品介紹、銷售盤點等工作。
事實上,餐飲行業招聘退休人員早已不是新鮮事。在招聘網站上,麥當勞北京及上海的多家門店都放出了針對退休人員的招工需求,要求爲:長期兼職,彈性工作制,時薪爲15元-25元。麥當勞於8月12日迴應媒體稱,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及政府指導用工政策,退休返聘人員等勞務關係員工亦享受符合法規政策的報酬及商業保險。
有觀點將此類用工變化與即將於9月1日施行的社保新規關聯——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企業將嚴格執行社會保險強制繳納規定,任何規避社保繳納的私下協議都將無效。
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崔樹義分析,更主要的原因是和目前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快、程度提高,以及老年人羣體以低齡老人爲主的年齡結構有關,特別是新退休的“60後”老人,他們在一些崗位上有更強的競爭優勢。
記者在中國老年人才網招聘啓事上發現,提供的職位包括保潔、護理、普法宣傳員等,大多崗位月薪2千到8千元不等。在就業市場,記者走訪發現,除了一些簡單服務型工作,還有少量文員等崗位。
一家餐飲店老闆告訴記者,招聘退休人員的吸引力在於低成本和高穩定,這類崗位時薪相對較低,且退休人員工作態度更穩定,“是控制成本的一種方式”。
老年人從主動求職到受市場歡迎
民政部發布的《2024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2024年人口老齡化進程持續加快,老年人口規模和佔比再創歷史新高。截至去年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億,佔總人口22.0%,較2023年增加1334萬人。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1.47億人,同比增加543萬人,同比增速爲3.8%。
龐大的老年羣體中,不少人有就業意願。據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2023年調查,中國60歲-69歲低齡老年人中有45%有就業意願。
記者查詢老齡科研中心數據發現,60歲以上勞動者的就業分佈中,家政服務、保安、社區服務位列前三,分別吸納了34%、28%和15%的老年從業者。
“身體好、閒不住,想找點事做。”這是63歲退休人員王阿姨的想法。對她而言,再就業不僅是爲了適當補貼家用,也能充實生活。
過去,退休再就業主要集中在兩類場景:“補貼家用型”低技能崗位和“發揮預熱型”高技能返聘。如今,這一格局正在改變,中小微企業開始將需求拓展到大量普通服務崗位。
老年人的價值似乎正被重新評估。崔樹義分析,積極老齡化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不要將老年人視爲負擔,而是要將其視爲資源,努力爭取“銀髮紅利”。老年人的優勢在於閱歷和經驗豐富,性格穩重,專注務實,社會資本積累多等等。但老年人再就業也有明顯劣勢,除因身體機能衰退而不宜從事重體力勞動以外,在數字時代,最大的劣勢是技術劣勢,特別是數字技術劣勢。
如何疏通老年人再就業堵點
崔樹義指出,退休人員通過再就業取得更多收入,可以緩解因老齡化程度高和老年撫養比高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養老壓力,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但與此同時,完善超齡勞動保障制度也迫在眉睫。
“隨着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超齡老人加入就業大軍,企業有僱用超齡老人的自主權,這是一種趨勢。”崔樹義表示,應該順應這一趨勢,支持鼓勵老年人就業,並對障礙老年人再就業的有關規定進行修訂。
近年來,濟南市青聯委委員、山東隆湶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富民也關注到多起超齡勞動者的用工糾紛。“結合司法案例來看,這類糾紛主要集中在支付拖欠工資報酬、工傷保險權益糾紛、提供勞務者受損害賠償等方面。”
在他看來,當前老年人再就業的法律保障尚有待於完善。第一,勞動關係認定模糊,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且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後,與用人單位的用工關係被認定爲勞務關係而非勞動關係。第二,法律適用標準不統一,司法實踐中對老年人再就業的權益保障存在地區差異。第三,制度銜接問題,現行社保制度未解決養老保險與再就業的矛盾問題,社保關係難以靈活銜接。
如何保護超齡老人的就業權益?崔樹義建議,首先,應轉變觀念,將其視爲一種正常現象,反對就業歧視,保護其合法就業權益,及時制定出臺有關配套政策;其次,應創造更多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就業崗位;再者,應加強有就業意願老年人的技能教育和培訓,尤其是要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此外,應保護其人身權益,用人單位應爲其購買人身意外保險。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