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這樣存2/勞保13兆黑洞不能靠!25歲開始你得這樣存

想要退休無虞 提早準備且要有紀律投資,是必備條件。 圖/AI生成

你對退休生活有信心嗎?調查顯示,臺灣人的退休信心降至六年來新低,勞保財務黑洞擴大、健保與長照制度失衡,加上通膨蠶食資產,讓退休不再是安心的期待,而是必要的風險管理。

專家建議1:退休生活無虞最好從25歲開始,每個月至少存8,300元。

由政大商學院與臺灣人壽合作合作的「臺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6年來首度出現「退休信心」與「退休充裕」皆不及格,且分數創新低狀況。

長期關注國內退休金狀況的保發中心董事長黃泓智直言,退休信心降低,最主要原因是國人對勞保、健保和長照普遍缺乏信心所致。

勞動部每3年發佈一次勞保基金精算報告,最新一次精算報告顯示,勞保基金用罄年限從原先估計的2028年延至2031年,潛藏負債則增至13.23兆元。

每年精算報告出來後,黃泓智都會自己再推估一遍;今年報告出來之後,他也算了一下,這次精算報告勞保破產年限會延後3年,原因有三個:

第一、過去3年政府撥補3,000多億元,讓破產年限延後1年。

第二、近年來股市上漲,賺了3,000多億元,又延後1年。

第三、這幾年來大家延後退休,讓勞保基金短期的資金流寬鬆,又再延後1年;「但這對以後的勞保財務壓力是大的」,黃泓智說,正是因爲這個原因,這一次精算結果發現,將來需要彌補勞保財務黑洞的錢又更多了。

黃泓智表示,不管保費費率是12%、15%、18%,勞保財務失衡年限都在會在40年內發生;有沒有什麼策略,可以讓勞保財務維持50年以上?是有的,數學上都算得出來,但實務上未必能做得到。

例如保費調高至15%,政府每年撥補5,000億元,但他認爲,這不可能,「因爲政府年度預算約爲3兆元,不可能撥補這麼多錢」。

過去3年政府每年撥補1,000億元,要讓勞保基金維持運作50年,除了預定利率要達6%,給付也得降低,但恐怕民衆不能接受。

改善勞保財務不外乎少領、多繳、延後退休。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楊曉文表示,民衆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降低給付,以今年的「臺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來看,降低給付的反彈仍最大,近五成國人難以接受,而且今年不接受的比率又比去年更高。

勞保基金錢面臨破產危機,已讓民衆理性看待勞保年金應該改革,但近年來的通膨壓力,讓民衆無法接受少領的結果,轉而願意向「延後退休」妥協。

根據最新調查顯示,接受延後退休者有46.7%,比起前一年度調查僅37.1%有顯著增加。

至於健保,目前採取總額預算制抑制保費上升的速度;黃泓智表示,這導致醫療水準降低,讓民衆對未來老年以後的醫療不太有信心。

長照2.0的財源主要包括煙稅、房地合一稅、遺產贈與稅,這些稅收都具有不確定性,今年前五月收入就降低了17%;「煙稅、遺贈稅等都是不確定的稅收,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很快,長照2.0的財務壓力很大,未來恐呈現指數型急速上升」。

「基於對勞保、健保、長照2.0這三個制度沒信心,退休信心當然會持續下降」,黃泓智說,通膨則讓民衆對退休金的充裕度信心降低,已退族近八成退休金來源主要仰賴第一層的勞保年金,但這遠遠不夠,需要第二層職業退休金來補充,以廣大勞工來說就是勞退新制。

以僱主提撥6%來計算,25歲開始累積到65歲,退休後每月可用的金額是1.79萬元;不過,這是現今25歲的人40年後的1.79萬元,回推今日實質消費水準,相當於只有8,100元。

如果40歲纔開始累積,到65歲時名目上有9,900可以花,但是回推到今日來看,則只有6,000元。這是因爲越晚開始準備,複利率效果越不足。

專家建議2:提早準備 有紀律投資

金管會計劃推動TISA(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黃泓智認爲這是好消息,因爲至少有兩個效果,第一、讓大家提早準備;第二、定期有紀律投資。

黃泓智以一個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試算,假設每年存10萬元(約爲每月8,300元),從25歲到65歲,總計存入的金額是400萬元;但以勞退長期投資報酬率4%左右來計算,這400萬元累積到40年後,會是988萬元。

如果採取Target-Date或稱Lifecycle的生命週期投資策略,25到45歲,股債比爲90:10,45歲到55歲改成70:30,55到65歲變成30:70。

就過去實際勞動基金投資報酬率來看,過去10年勞動基金投資在股票的平均報酬率是11%多一點,債券是2.4%;以此試算,988萬元會變成2,991萬元。

黃泓智表示,以25歲來看,40年以後準備2,958萬元,考慮通膨後,相當於每月可以有5萬元的實質消費水準,「而你所存的2,991萬元,是超過2,958萬元的」;這正是開放TISA讓大家可以提早有紀律投資,所能達到的效果。

延伸閱讀:退休金這樣存1/40歲上班族月存五千能挽救複利青春嗎?晚起步的代價算給你看

退休金這樣存3/郭彥均靠保單、張建一靠紀律 兩種理財哲學對抗人生的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