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這樣存1/40歲上班族月存五千能挽救複利青春嗎?晚起步的代價算給你看
多數人存退休金時的通病就是「太慢與太少」,早起步,有機會比晚起步的人,多出一倍的退休金。 圖/AI生成
在留學顧問中心工作的Amber,40歲纔開始思考退休金準備。辦公室就在臺北車站附近,生活開銷壓力大,在柴米油鹽與房租房貸的夾縫中,每個月最多隻能擠出5000元來存退休金。本以爲這樣勉強還行,專家卻爲她捏把冷汗,到底跟Amber一樣40歲纔開始,每個月需要存多少?
問題1、想太久才行動 浪費複利青春
長期追蹤國內退休生態變化,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楊曉文發現,臺灣人普遍認爲37到40歲是開始存退休金的「理想起點」;但實際上,真正開始行動的平均年齡落卻在45.15歲。
這代表許多人在職場奮戰了15到20年,才終於開始準備退休;「這非常可惜」,楊曉文說,「20年的複利時間價值就這樣被浪費掉了」。
造成這種理想與現實之間長達6年落差的主因,包括通膨、家庭支出、房貸壓力等經濟現實。
以Amber爲例,從25歲工作到65歲退休,有40年時間可以準備,但她在40歲才起步,等於錯過了前三分之一的累積期。
政大商學院與臺灣人壽合作,從2020年起進行「臺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今年邁入第六年,這次調查顯示,退休後期望的生活費平均是每月3萬9901元;但是迴歸現實面,預估能存到的僅3萬2778元;也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出現了7000多元的差距。
原因之一是,每月能存超過1萬元的人,不到二成;甚至有近一半的人連5000元都存不下來。
問題2、太晚存也存不夠 月存一萬太難了
以Amber40歲纔開始存退休金,而且每個月存5000元情況來看,退休後每個月能花的錢,遠遠達不到多數人期望的接近4萬元水準。
楊曉文以每個月存5000元,65歲退休,平均餘命爲20年,也就是活到85歲來計算。
假設報酬率和通膨率都是4%,25歲開始存的人,65歲退休後,每個月可以花費的金額是2萬4624元。
但如果40歲纔開始存,退休後每個月就只有1萬711元可以花。
如果報酬率4%,通膨率降爲2%時;25歲開始行動的人,退休後每月有2萬9782元可以花用;40歲才存的人,則有1萬2957元。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對策1、儘可能提早存 一工作就存最完美
同樣都是努力存錢,但早起步的結果,可以比晚起步的多出一倍的退休金;多年來觀察,楊曉文發現,多數人存退休金時的通病就是「太慢與太少」;不論是2萬4624元或者2萬9782元,都與理想中的3萬9901元有不小的落差。
但也不用太灰心,因爲我們還有勞保老年年金,以目前平均每月給付1.9萬元來說,再加上勞退新制帳戶裡的錢,有機會達到理想的退休生活水準;但關鍵是你得提早從25歲開始存。
像Amber這樣,40歲纔開始,每個月僅存5000元,就算加上勞保年金的1.9萬元,以及勞退新制,還是沒有辦法達到每個月3萬9901元的生活費目標。更何況如果Amber到85歲以後還繼續活着,恐怕更加捉襟見肘。
另外,楊曉文提醒,勞保財務缺口長期惡化早已不是新聞,改革腳步與替代率調降都有可能會發生。若將勞保年金當成退休主糧,等同把晚年交給未知的政策風向。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對策2、早點存又存多一點 火力更強
但是如果Amber把每個月存的錢提高到1萬元,情況又會不一樣了。
同樣的假設前提是報酬率與通膨率皆爲4%,25歲起每個月存1萬元,65歲以後,每個月可以支用的金額爲4萬9248元;40歲才存,每個月可動支金額則是2萬1422元。
如果通膨率降到2%,25歲就及早行動,將來每個月可以動支5萬9574元;40歲纔開始,則也有2萬5914元。
「這完全體現了現在能存多少,決定你未來能過怎樣的生活」,楊曉文說。
下一篇就來學:「勞保13兆黑洞不能靠!從25歲開始你得這樣存」,一起來解密爲什麼專家說:要讓退休生活無虞,最好從25歲開始,每個月至少存8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