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落定!恆大3500億窟窿只填20億,資產還有多少?

來源|鳳凰網《風暴眼》

2025年8月12日,對於中國恆大和無數與它牽絆的人而言,註定是難以入眠的時刻。

這晚,中國恆大的一則公告,爲其在資本市場的旅程畫上了一個沉重的句號。因未能滿足復牌指引要求,且在暫停交易超過18個月後仍未恢復,聯交所上市委員會決定取消公司上市地位。

時間的指針彷彿被拉回2024年1月29日,那一天,恆大的股票暫停買賣,誰也沒想到,這一停便是漫長的等待,最終等來的卻是退市的結局。

公告裡寫得很清楚,最後上市日是8月22 日,而8月25日9時起,上市地位就將正式取消,而公司也無意申請複覈。

這意味着,恆大在資本市場的舞臺上,真的要謝幕了。

可退市的鐘聲再響,也敲不散那些沉甸甸的遺留問題。

債務的黑洞、資產的困局,還有無數關聯方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糾葛,都不會隨着退市而煙消雲散。

01

有人虧損50萬,一夜無眠

股吧裡,早已是一片哀嚎。

有投資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詢問着去哪裡能討回本金;

有人無奈地說着自己投入的 3.4 萬血本無歸;

更有人因爲虧了 50 萬,整宿整宿地睡不着。

還有人直接向管理層發問,想知道股票該怎麼出售。

遙想當年,恆大上市後股價一度飆升,市值最高時超過4000億港元。

可隨着債務危機全面爆發,一切都變了。

流動性枯竭、項目停工等問題接踵而至,股價也斷崖式下跌。

到2024年1月29日停牌前,股價已跌至 0.163 港元,市值僅剩 21.52億港元,較巔峰時期蒸發超 99%。

曾經,還有投資者盼着開盤後抄底,可如今,這份期待只能落空。比如有人就說:“我來抄底,你卻退市了。”

對於衆多持有恆大股票的投資者來說,血本無歸似乎已成了大概率事件。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對鳳凰網《風暴眼》說,恆大是被強制退市的,因爲一直沒能復牌,也就沒機會在二級市場交易。但他也強調,退市不意味着股份作廢。

中國恆大的公告裡也特別提醒,最後上市日期後,股份雖仍有效,卻不能在聯交所買賣了。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對鳳凰網《風暴眼》提到,退市後股票無法在交易所買賣,理論上可通過場外(OTC)協議轉讓,但在沒有流動性和幾乎歸零的情況下,現實中很難找到買方。

黃立衝還補充道,清盤程序中,債權人(包括境內外的金融機構、供應商、債券持有人等)優先於股東受償,只有在所有債務清償完畢後,剩餘資產纔會分配給股東,而恆大的資產負債表長期呈現嚴重資不抵債狀態,實際可處置資產不足以覆蓋債務本金,更不用說剩餘給股東。

“恆大退市且進入清盤程序,意味着普通股股東基本沒有任何回收可能”。他進一步表示

儘管無法明確中國恆大散戶數量,但從恆大 2023 年中期報告的數據來看,許家印是第一大股東,持有59.78% 股權;丁玉梅持有5.99% 股權;其餘近34.23% 的股權由機構券商、數量衆多的散戶等中小股東持有。

如今,這些散戶的投資命運,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02

清盤人目前只變現20億港元

退市的背後,是恆大留下的數千億債務窟窿。

天眼查顯示,中國恆大集團涉及80起司法案件,案由包括金融合同糾紛、借款合同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等。

同時,公司揹負10條限制消費令,涉案總金額達43.5億元,還有11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達 43.4億元。

但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中國恆大的公告裡提到,到 2025年7月31 日,負責清盤的人已收到187份債權申報,加起來約3500億港元(相當於 450 億美元)。

作爲參考對比,恆大 2022 年 12 月 31 日最後一次單獨審計的財務報表顯示,當時的負債約 275 億美元。

而恆大的盤子鋪得極大,在多個司法管轄區有超過3000個法律實體。開發中的項目在280多個城市有大約1300個,物業管理服務業務下也有3000個項目,還涉足了汽車行業。

目前,清盤人已接管集團內超過100 家公司, 這些公司的資產總值約270億港元(35億美元),但清盤人至今沒法預估最終能變現多少。

更現實的是,截至目前,變現總額僅約20億港元(2.55 億美元)。

其中,約8170萬港元(110萬美元)來自中國恆大直接持有的資產,剩下的約19億港元(2.44 億美元)來自附屬公司。

這意味着恆大主體能直接掌控的可變現資產已極度匱乏,更多地依賴子公司 “輸血”。

可子公司資產的變現並非易事。

這些資產普遍存在多層次所有權結構,涉及跨司法管轄區註冊的衆多公司實體,不僅有大量複雜的集團內部交易,還牽涉多方外部債權人。

以恆大地產的核心投資及海外融資平臺天基控股爲例,其在英屬維爾京羣島、中國香港及內地註冊的附屬公司已超過200家。

這種複雜架構讓資產變現後資金回籠至母公司的過程異常艱鉅且耗時漫長。

根據中國恆大公告,截至目前,僅有約1.67 億美元資金完成回籠,對於3500億的鉅額債務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

在衆多資產中,恆大物業曾被視作潛在價值較高的板塊。

財報顯示,恆大2024年營業收入約127.56億元,同比增長約2.2%,淨利潤約10.32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26.97億元。

有媒體報道,清盤人已聘請瑞銀和中信證券尋找恆大物業的買家。

清盤人也明確表示,該業務權益是債權人重要的潛在價值來源,已將其變現列爲最高優先級工作,並委任了法律及財務顧問協助推進。

恆大新能源(恆大汽車)也曾被寄予扭轉困局的厚望。清盤人透露,公司清盤前提出的一項投資方案仍處於 “有效” 狀態,若能落地,有望爲集團注入大額資金。

03

許家印前妻斥資數千萬英鎊在倫敦買下多套豪宅

清盤人絞盡腦汁變現,但許家印與其前妻的財產究竟有多少至今仍是一個謎。

1982年,許家印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河南舞陽鋼鐵廠工作,在那裡認識丁玉梅,二人在第二年結婚。多年來,丁玉梅幾乎從未在公開市場露面。

2018年12月,許家印、丁玉梅夫婦高調返回河南老家,回到太康縣高賢鄉聚臺崗村,這也是丁玉梅的首次公開露面。

關於兩人的婚姻狀況,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恆大在 2023年8月提交的公告裡提到,丁玉梅不再被列爲董事局主席許家印的配偶,但直到現在,也沒人能說清他們具體是啥時候離的婚。

許家印、丁玉梅在河南老家

而今年3月份,清盤人透露稱,丁玉梅自2024年8月以來,已經支出了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 2890 萬元。

到6月份,香港商報援引外媒的報道,又把丁玉梅的更多情況推到了大家眼前。

報道里說,她被指通過 “技術性離婚”,從恆大那裡拿到了數百億的分紅。

這還不算完,在恆大貸款違約9個月後,丁玉梅就斥資數千萬英鎊,在倫敦買下了多套豪宅。

上述報道引用了今年1月的一份法庭文件顯示,丁玉梅通過5家離岸公司,以4980萬英鎊(約合 5.27 億港元)的價格,購入了倫敦豪宅項目 Thames City的 33個單位,只不過文件裡沒提具體的購買時間。

後來有人查閱英國土地註冊處的文件才發現,這些豪宅是在2022年9月買的。而那個時間點,距離內地有關部門敦促許家印動用個人身家償付債務,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年。

更讓人關注的是,丁玉梅通過這5家離岸公司持有這些房產,還聘請了仲量聯行作爲租賃代理來管理。

從法院文件能看出,她和兩個兒子以及孫子,就住在其中一個價值540萬英鎊(約 5715 萬港元)的單位裡。

在清盤人接管恆大後,已經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訴訟,向許家印、丁玉梅,還有前行政總裁夏海鈞、前首席財務官潘大榮等人追討約60億美元的股息及酬金。

緊接着,香港高等法院就頒發了全球資產凍結令,禁止他們處理名下總值約600億港元的全球資產,這其中,就包括丁玉梅在英國的銀行存款和倫敦的那些豪華公寓。

而丁玉梅則向法院遞交了兩項申請,包括要求閉門聆訊以保護隱私,以及修訂資產凍結令以明確其可自由動用的資產範圍,但都被駁回了。

只是,債權人尚未等到追討丁玉梅資產的實質性進展,卻先迎來了恆大退市的結局。

而恆大的退市,僅是其龐大危機中的一個節點。對於焦急等待回款的債權人、血本無歸的投資者、被拖欠款項的上下游企業,以及期盼交房的購房者而言,真正的考驗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