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南島溯源 平潭殼丘頭博物館升級

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外景。新華社

大陸近年積極藉由南島語族歷史考古,推動兩岸溯源。去年底在福建平潭開館的「殼丘頭遺址博物館」,於昨日起升格爲「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並舉辦揭牌儀式。陸方稱,今後將透過推動海壇海峽水下遺址考古、南島語族跨國聯合研究等,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據福建日報,「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昨日揭牌成立,爲中國考古博物館的首個分館,建築面積一萬三千五百平方公尺,展覽面積三千八百平方公尺,展出殼丘頭遺址羣考古發掘研究成果和南島語族歷史文化。

據陸方研究稱,該遺址羣中的殼丘頭遺址距今約六千五百到五千年,尤其與臺灣大坌坑文化存在相似性,顯示出臺灣海峽兩岸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關聯。此外,大陸還稱在遺址羣中發現稻、粟、黍等植物印痕,顯示出海島史前人羣存在農業行爲。大陸考古專家說,水稻和粟在距今四千八百到四千六百年期間,傳入「臺灣地區」,這些考古發現,爲南島語族早期人羣擴散提供了新證據。

大陸國家民委旗下欄目「道中華」七日甫刊載由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鄧曉華領銜的文章指出,「南島民族」、「臺灣原鄉論」自始便是「臺灣學者斷章曲解、虛構的學術概念」。文章引用國際學者的研究、以及農耕糧食足跡、玉器石器工藝的考古挖掘對比,強調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是南島語族的祖原地,且「南島語族」不等於「南島民族」,歷史上也從未存在過一個「南島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