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可牧/在花蓮少年觀護所當義工
週三早晨,我推開花蓮少年觀護所的大門,手裡抱着一疊彩色卡紙。這是我第五次以「爸爸教室」志工的身分來到這裡,花蓮主愛之家的鮑師母說得對:「這些孩子缺的不是說教,而是一個能靜下心來對話的機會。」
活動室裡,十七歲的小杰正用原子筆在桌上刻字,見我走近,立刻把筆收進袖子裡。我假裝沒看見,遞給他一枝螢光筆:「要不要試試這個?畫在黑色卡紙上會發光。」他遲疑地接過筆,在紙上畫出一道歪斜的彩虹。
「轉化更新營」開始前,我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阿洪正在幫學弟綁鞋帶。
三年前,阿洪還是這裡的常客,現在已經是東華大學休閒餐旅系的學生。他悄悄告訴我:「陳老師當年跟我說,與其在這報到五次,不如去考一張證照。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也可以有選擇。」
今天的課程,是製作夢想板。阿豪把雜誌上的跑車圖片撕得粉碎:「反正我又買不起!」我拿出阿洪直播賣衣服的影片,他盯着螢幕喃喃自語:「他真的跟我們一樣是從這裡出來的?」突然抓起膠水,把碎片重新拼貼成一條道路。
午餐時間,小杰把便當裡的雞腿推給我:「大叔你吃就好,我媽說不能拿陌生人的食物。」我鼻子一酸,想起他檔案裡「父母失聯」的記載。正想開口,他卻指着我胸前的義工證驚呼:「你真的是老師耶!那……大學真的會收我們這種人嗎?」
活動結束時,我看見阿洪被團團圍住,少年們搶着問他直播賣衣服的秘訣。陽光穿透鐵窗,在他們身上落下跳動的光斑。鮑師母說,這是「裂縫中的光」,而我想着,或許這些孩子本身就是光源,只是需要有人幫他們找到開關。
回程路上,手機響起通知音。是小杰傳來的訊息,照片裡那張黑色卡紙被貼在牀頭,螢光彩虹在黑暗中閃閃發亮。底下還寫着一行字:「大叔,下次可以教我怎麼用螢光筆籤考卷嗎?」
原來,希望的種子不需要肥沃的土壤,只要一點光,就能在石縫裡發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