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賽事行事曆科學化改革 臺灣體大倡議跨領域整合

臺灣體大倡議跨領域整合,推動賽事行事曆科學化改革。 臺灣體大提供

結合運動科學與政策管理 建構永續性運動人才培育體系

近年,針對國內學生運動員賽事過於頻繁、體育班賽事行事曆複雜,以及運動員疲勞與表現監測等議題廣受討論,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科中心表示,已啓動一項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劃,將從「行政管理政策改革」(社會科學)與「選手生理監測」(自然科學)兩大面向同時切入,強調唯有將宏觀的制度規劃與微觀的科學數據緊密結合,才能推動有效的賽事改革,爲臺灣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運動人才發展體系。

臺體大運動科學研究中心引述國際研究指出,當選手在一天多場或短期密集的比賽中,會出現顯著的疲勞累積、運動表現下降與傷害風險大幅上升。若賽程規劃仍依循傳統「經驗」或「習慣」,等同於讓選手在不合理的環境下硬撐,這是一種對潛力人才的過度消耗。長期下來,不僅危害學生選手的學業與生涯,更將削弱臺灣競技實力,最終導致人才斷層,對國家運動發展的永續性構成嚴重威脅。

臺體大運動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哲修與運動文化研究主持人蔣任翔,提出跨領域核心倡議,強調整合賽事行事曆與疲勞監控是人才永續發展的基礎工程,需從社會與自然科學層面共同推動:

•建立跨單位協作平臺:賽事行事曆的整合,首重製度面的溝通。需建立一個涵蓋中央主管機關、各單項運動協會、地方政府及賽事執行單位的常態性協調機制,從政策層級解決賽事時程衝突與過度集中的根本問題。

•賽程規劃數據化: 賽事行事曆的細部安排,必須導入客觀的科學監測數據爲依據(如心率變異性HRV、跳躍表現、疲勞指標、恢復時間窗等),以取代過往的經驗法則。

•建立制度性生理規範: 應根據科學數據,明文建立全國一致的制度性規範,例如「單日比賽上限」與「重要賽事間的恢復間隔標準」,保障選手必要的生理恢復時間。

•導入專業恢復管理體系: 應制度化導入「運動表現與恢復管理師」,其專職監控選手疲勞、設計恢復策略並維持運動表現,與現有的運動防護員形成互補,建構更完整的科學化照護體系。

爲落實上述改革,臺體大已啓動的整合型研究計劃,將持續深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對話。爲進一步凝聚共識,研究中心將在近期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公開論壇,就賽事行事曆改革、如何與國際制度對接等議題展開深度討論,並彙整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以供運動部參考。

唯有透過跨領域的專業合作,用科學方法規劃賽事行事曆,纔能有效守護選手健康,奠定運動人才永續發展的穩固基石,進而推動臺灣體育與競技的全面普及化,併成功與國際標準接軌。

臺灣體大倡議跨領域整合,推動賽事行事曆科學化改革。 臺灣體大提供

臺灣體大倡議跨領域整合,推動賽事行事曆科學化改革。 臺灣體大提供

▪人人自危!大聯盟掀起投手泄密旋風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