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家風建設與法治建設互促共進

孟慶吉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歷經歲月沉澱、代代相傳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行爲規範等的集合體,潛移默化地塑造着家庭成員的精神世界,影響着他們的人生軌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爲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有序、人民幸福安康提供重要保障。家風如春雨,潤物無聲,滋養着心靈;法治明規矩,定分止爭,維護着秩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以良法善治夯實家風傳承之基,以醇厚家風涵養法治社會之魂,使承載民族精神基因的家風文化在法治的護航下生生不息,使蘊含現代文明精髓的法治理念在家庭的沃土中深入人心,推動家風建設與法治建設深度融合、互促共進,成就社會文明、法治昌明,更好服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把握家風建設與法治建設的密切關係。家庭作爲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個人社會化的首要場所。在一個有良好家風的家庭中,長輩們以身作則,教導子女敬畏法律、信守承諾,子女在溫馨、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自然會在心中種下道德與法治的種子。當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家庭弘揚優良家風,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備法治觀念的公民時,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就會愈發濃厚,法治建設也將具備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法治以國家強制力爲後盾,具有普遍的權威性和規範性,爲家風建設提供價值引領與制度保障。比如,民法典等基礎性法律對家庭成員的權利義務作出系統性安排。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繼承編構築了和諧家庭關係的法律基礎,第一千零四十三條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這不僅將家風建設提升至法律層面,更通過對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扶養贍養、財產繼承等問題作出規範,爲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此外,法律也對包括虐待、遺棄、家庭暴力在內的違反道德倫理的行爲施以懲戒,強化了家庭成員的道德自律意識,引導家庭成員恪守公序良俗,助力營造一個安全、穩定、充滿關愛的家庭環境,爲家庭成員全面發展和塑造健全人格提供製度支持,促進了優良家風傳承。

增強家風建設的法治保障。當前,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對於維護家庭倫理、和諧家庭關係、促進家風建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強化法治對家風建設的支撐功能,需要進一步優化相關制度供給。比如,不斷完善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互敬、勤儉持家、和睦鄰里等家庭美德的法律化表達,細化夫妻雙方共同培育傳承優良家風的具體責任,強化監護人履行道德教育職責的具體要求,明確國家、社會、家庭及個人在弘揚家庭美德中的權利義務,爲家風建設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據。強化法律的規範與引導功能,在立法過程中更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法律條文承載鮮明的價值導向,引導家庭成員確立符合法治要求的行爲準則。加強精準普法,適應信息化趨勢,利用新媒體平臺,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加強對涉家庭法律法規的權威解讀與精準傳播,使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法律對家風建設的要求。充分發揮司法裁判引領風尚與教育羣衆的功能,司法機關在審理婚姻、繼承、贍養、監護權等家事案件時,要在裁判文書中深入釋法說理,推動弘揚優良家風與法治精神。

深化家風傳承中的法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當前,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帶來了價值多樣化、家庭結構核心化小型化、家庭功能變遷等新情況;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深度滲透,也對家風傳承提出了新挑戰。深化家風傳承中的法治教育,要摒棄單純的灌輸模式,立足地域文化特色,開展家風故事會、主題文藝展演等活動,積極引導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力量參與家風建設公益活動,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使家風傳承更加生動可感。家長要以身作則,模範遵守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應結合校園糾紛等生活實例,有意識地向子女教授符合其年齡階段認知水平的法律常識,培養通過合法途徑維權的意識與能力,使子女從小感受到法律的權利保護功能與法治的權威。發揮優良家風的守法促治作用,傳承弘揚孝老愛親、誠實守信、互助友愛的家風,鼓勵家庭成員參與法治實踐,如旁聽法院公開庭審、到基層法律講堂學習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認同,推動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作者單位:嶺南師範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