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膳業者未納防災韌性體系 業者: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光復鄉市區的街道上堆滿淤泥與廢棄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慘重災情,現階段正處環境復原階段。團膳業者表示,大型團膳業者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大量製作熱食,也有龐大車隊,能把餐點送到需要的地方,但目前看來政府並沒有整合相關資源,團膳業者應該被納入防災韌性體系,希望政府好好重視。
全國餐盒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表示,這幾天的花蓮光復鄉滿目瘡痍,看到太多人不計代價投入救災,有人一桶一鏟,自己帶工具就衝到現場;也有廚師義煮熱食,以及慈濟與各式公益團體等,臺灣人用行動告訴大傢什麼叫「同島一命」,臺灣人對大雨、颱風、地震並不陌生,但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陳明信表示,團膳業者有專業與資源,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大量製作熱食,團膳工廠的煮飯機每個小時可以煮1萬人份的飯,如果24小時馬不停蹄的煮,20萬份也不是問題;大型蒸氣鍋45分鐘可煮6000人份白飯,全臺有超過130家大型團膳業者,如果能被組織起來,其實能在災害發生時,短時間提供大量熱食,加上也有龐大的車隊,能把餐點送到需要的地方。
陳明信說,團膳業者有衛生安全規範的大量製程,當發生災害時,政府應該將團膳業者納入整個防災韌性體系,平時就應該結合政府資源,例如像農糧署、各地果菜市場,食材供應業者,讓產業與政府有更完整的協作計劃,當災害發生時就能更有組織、更有效率地被動員,來支援救災人員和溫暖災民。
陳明信說,面對極端氣候,臺灣需要的不只是臨時的熱血與愛心,更需要制度化的準備,讓社會韌性真正被建立起來,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未雨綢繆,善用臺灣現有的能量,在下一次災害來臨時,不只是「有人願意幫忙」,而是「大家已經準備好了」。
延伸閱讀